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郑玉姗:《無妄》六二「菑」、「蓄」初探

2007年10月06日 10:50 郑玉姗 点击:[]

今本《周易.無妄》:「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今本「不菑畬」之「菑」,上博《周易》作「蓄」。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以為:

「菑」有開荒義。《書•大誥》:「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齊民要術》引《四民月令》:「五月、六月,可菑麥田。」疑「不菑畬」從「不菑餘」來。「菑」,楚簡作「畜」,屬於義近互用。「不菑餘」即「不畜之餘」,意為不墾養而豐收。與「不耕而穫」義同。由此可知,「不耕穫,不菑畬」當依楚簡作「不耕而穫,不畜之餘」。六二爻辭是說不耕種而獲得收穫,不養殖而取得豐收,「則利有攸往」,值得去幹。說明雖然是「無妄」,不可能的事,但在特殊情況下,還是有望的。[1]


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

上博本作「畜」,上古音為徹紐覺部,作動詞有「畜養」之義。《詩經•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畜萬邦。」鄭箋注:「畜,養也。」帛書本、今本、漢陽阜簡、《禮記•坊記》引皆作「菑」,上古音為照二之部,有開墾的意思。「畜」、「菑」聲紐並不近,韻則有旁對轉關係,但二字字義相近。[2]


  玉姍案:上博本「(畜)」為曉紐覺部,今本「菑」為莊紐之部,聲紐不近,韻為旁對轉,因此不太可能有聲音上的通假關係。陳惠玲以為「菑」、「蓄」二字字義相近。

  筆者在此提出另外一種假設,「菑」、「蓄」二字字形相近,有無可能是今本「菑」為「蓄」之訛,或上博本「蓄」為「菑」之手誤呢?「蓄(畜)」之戰國文字作(十鐘)、(帛書丙)、(書也缶)、(雲夢秦律);「菑(甾)」之戰國文字作(陶彙3.687)、(貨系4083)。以字形看來,「甾」與「畜」極有可能發生書寫時訛誤,上博本(畜)」是較早版本,但由於上博本「」字下殘,故無法確定文義。帛書本與今本皆作「菑」,但有無可能是漢代之後抄寫之訛,但由於「蓄(畜)」與「菑(甾)」字義相近,在文義上並無明顯疏漏,因此較難發現有誤而流傳至今?筆者由二字字形相似可能訛誤提出以上構想,但事實如何仍需等待更多出土資料以資佐證。


[1] 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簡帛網站2004.4.23。

[2] 陳惠玲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8),頁280-281。


上一条:张崇礼:讀《天子建州》劄記 下一条:李锐:读《鬼神之明》札记(三则)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