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刑,屯用情,邦喪;屯用物,邦喪。必中情以羅於物,幾殺而邦正。[1](4—5號簡)
整理者考釋:“中”訓爲“正”,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羅,訓爲包羅、囊括。“羅於物”和“萬物畢羅”用法相似。[1]劉洪濤先生讀羅為“麗”,訓為“附”。[2]陳偉先生認爲“羅”有約束、防範義。[3]今按:中,當訓爲“符合”,動詞。《管子·四時》:“不中者死,失理者亡。”尹知章注:“中猶合也。不合三政者則死。”中情,符合情。羅,當依陳偉先生訓爲“約束”。“羅於物”表被動,“物”爲施事,義爲“受物的約束”。“必中情以羅於物”的主語是“刑”,其中的“以”相當於“而”,表並列關係。“刑,屯用情,邦喪;屯用物,邦喪。”所以“刑”既要符合“情”,又要受“物”的約束。
整理者考釋:“幾”,訓為“察”。殺,訓爲減省、裁削。陳偉先生疑“幾”當讀為“僟”。《說文》:“僟,精謹也。”《玉篇》人部:“僟,精詳也。”僟殺,是說對死刑的判處要精確、謹慎。今按:幾殺,當依陳偉先生讀,但由於陳先生認為“‘刑’不大適合於作‘屯用情,邦喪’的主語”,從而把“刑”字屬上讀,其理解似乎又未達於一間。“幾殺”其實還是在說“刑”,“刑”主殺,“殺”與“刑”義近。《韓非子·二柄》:“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所以“幾殺”恐怕並不僅僅“是說對死刑的判處要精確、謹慎”,“幾殺而邦正”應該是說謹慎地使用刑罰,國家才能得到治理。
二
文陰而武陽,信文得事,信武得田。文德治,武德伐。文生武殺,日月得其央。根之以玉斗,仇讎殘亡。洛尹行身和二:一喜一怒。(5—6號簡)
整理者考釋:“事”,“吏”字之訛。金文“吏”、“事”同字,楚文字“事”、“吏”構形雖有區別,但形近易混。乙本《天子建州》此字即作“吏”,不誤。“吏”,《說文》謂:“治人者也。”古代官員的通稱。今按:整理者認爲“事”、“吏”二字形近易混,是非常正確的,但這裏應以甲本爲是,乙本作“吏”是錯誤的。“信文”、“信武”即含有任用文官、任用武官的意思。“任用文官得到官吏”,文意不通。事,這裏應訓爲治理。《晏子春秋·問上十一》:“盡智導民而不伐焉,勞力事民而不責焉。”王念孫《讀書雜誌·晏子春秋一》:“事,治也。謂盡智以導民而不矜伐,勞力以治民而不加督責也。”《淮南子·原道訓》:“萬物固以自然,聖人又何事焉?”高誘注:“事,治也。”“信文得事,信武得田”的意思是說:信用文官,可以使國家得到治理;信用武官,可以開拓疆土。
“仇讎殘亡”,從陳偉先生讀。“根”,從整理者讀,范常喜先生釋爲“相”。 [4]今按:“根”,原字形甲本作
,乙本作
,其中的“艮”都从目从止,與一般的“艮”字从目从匕不同。蘇建洲先生對字形做了細致的分析,認為“止”形應是從“人”形變來的。[5]我們懷疑,這種變化可能是受了字義的影響。《易·說卦》:“艮,止也。”“艮”多訓爲“止”,也可能對書手産生一種誤導,認爲“艮”从“止”作。這樣的現象在文字發展過程中是屢見不鮮的,如《說文·金部》:“鈔,叉取也。从金少聲。”徐鉉注曰:“今俗別作抄。”這種情況並非全是有意爲之,大抵類似今人寫錯別字,因“抄”是手的動作,有人就以爲“理所當然”地應从“手”;“艮”訓爲“止”,也就“理所當然”地寫成从“止”。
整理者以“根之以玉斗”和“日月得其央”爲句,解釋爲“北斗星爲日、月運行之根基”,放在整個大的語境中來看,似乎並不妥當。”“玉斗”即北斗星,九家舊晉書輯本臧榮緒《晉書卷二天文志》說:“北斗主殺伐。”《晉書·天文志》引石申曰:“第一曰正星,主陽德,天於之象也。二曰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也。三曰令星,主中禍。四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危星,主天倉五穀。七曰部星,亦曰應星,主兵。”“根之以玉斗,仇讎殘亡”的意思是說如果能夠依北斗星的指示進行征伐。仇人就會滅亡。
整理者考釋:“洛”,讀爲“樂”。“行身”,身之行,此指人之性情所行。 “洛尹行身和二:一喜一怒”的意思是說“樂主管人之性情所行,合喜、怒二氣之和”。今按:“洛尹”,疑即是“洛伯”。《竹書紀年》卷上:“帝芬十六年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鬭。”“河伯馮夷”是黃河的水神,“洛伯用”曾與之相鬥,很明顯“洛伯”也是一個神話傳說人物,應爲洛水之神。可惜的是,由於相關記載的缺乏,我們對於這個人物知之甚少。行身,謂立身處世,《韓非子·五蠹》:“行身者競於爲高,而不合於功。”簡文此句的意思大概是說,洛尹立身處世的方法是合喜怒爲一身。這與上文的意思是一貫的,是舉用神話傳說,來闡明陰陽、文武兩者都不可偏廢,要和而用之。
三
天子坐以矩,食以義,立以縣,行以興。視侯量,顧還身,諸侯食同狀;視百正,顧還肩,與卿大夫同恥度;士,視目恒,顧還面。不可以不聞恥度,民之儀也。(6—8號簡)
“興”、“肩”,從劉洪濤先生釋。陳偉先生認爲“興”有“奮發”之義。單育辰先生讀作“繩”,引《禮記·哀公問五義》“行中矩繩”、《孔子家語·五儀解》“行中規繩”爲證。[6]何有祖先生從之。[7]今按:“興”有“振作”之義,不必改讀。“行以興”,通俗地說,就是走路要有精神,與現在所謂的“雄赳赳,氣昂昂”、“步伐矯健”大致是一個意思。單育辰先生改讀作“繩”,主要是考慮到前面的“坐以矩”和“立以縣”,爲了和“矩”、“縣”這兩樣具體的物件保持一致。但“食以義”的意思是說吃飯是要注意各種儀容、規範,“義”,就是“儀”,也並不是具體的東西。
“視侯量”至“顧還面”一段,學者多有討論,但疑點仍頗多。我們認爲,對這一段的整體理解,仍當以整理者爲是。這段所有“視”、“顧”的主語都是“天子”,“不可以不聞恥度”的主語也是“天子”,整個這一節所敍述的,都是有關天子的儀容。天子在“顧”,即回視的時候,由於所看對象的不同,“還”的部位逐漸上移,身體轉動的幅度越來越小:從身,到肩,再到面,這同所看對象的身份相關,從侯,到百正,再到士。地位高的,天子身體轉動的幅度就大,地位低的,轉動的幅度就小,以表示尊卑有別。
量,整理者訓爲計算、估量。今按:量,當訓爲標準、規格。《文子·下德》:“故高不可及者,不以爲人量,行不可逮者,不以爲國俗。”《呂氏春秋·仲秋》:“乃命司服,具飭衣裳,文繡有常,制有小大,度有短長,衣服有量。”視侯量,指看諸侯時動作的標準。諸侯食同狀,是說天子看諸侯吃飯時,也要“顧還身”。與卿大夫同恥度,是說視卿大夫與視百正相同,也要“顧還肩”。
恒,整理者訓爲平常、普通;目恒,整理者釋爲目光正常。今按:恒,當訓爲長久、固定。《易·恒》:“《彖》曰:恆,久也。剛上而柔下。”《文心雕龍·物色》:“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目恒,指天子的目光要在士身上停留的時間長一些,在面對身份較低的士時,可能這樣做更能顯出帝王的威嚴。
四
臨城不言毀,觀邦不言喪。故見偒而爲之祈,見窔而爲之內。時言而世行,因德而為之折(制),是謂中不韋(違)。所不學於師者三:強行、忠謀、信言,此所不學於師也。(11~13號簡)
整理者考釋:“偒”讀爲“禓”。《說文》:“禓,道上祭。”今按:“偒”即“蕩”字。《集韻·蕩韻》:“
,《說文》:‘放也。’或作偒。”
,錢坫《說文斠詮》:“此放蕩字。”《字彙補·人部》:“偒,古蕩字。”《法·言淵騫》:“魯仲連偒而不制,藺相如制而不偒。”《法言音義》:“偒與蕩同”。祈,疑當讀爲“祁”,訓爲“大”。祈、祁二字古多通用,如“祈寒”又作“祁寒”。《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毛傳:“祁,大也。”
整理者考釋:“窔”,室中東南角。“內”,入。室中東南角靠近門戶,爲門戶所遮掩,光線較弱,入室居窔表示謙讓。今按:窔,當訓爲深、幽深。《說文》:“窔,
窔,深也。”《文選·揚雄〈甘泉賦〉》:“雷鬱律於巖窔兮,電儵忽於牆藩。”李善注引《釋名》:“窔,幽也。”內,當讀爲“納”,訓爲“藏”。《書·金縢》:“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
整理者考釋:時,有時,偶爾。陳偉先生認爲“時”似當讀為“持”,守持義。今按:時,當訓爲適時、合于時宜。《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趙岐注:“孔子時行則行,時止則止。”《漢書·晁錯傳》:“日月光,風雨時,膏露降,五穀孰。”時言世行,言語合于時宜,行爲始終如一。
“是謂中不韋。所不學於師者三”,斷句從陳偉先生。整理者斷爲“是謂中。不韋所不學於師者三”,並訓“中”爲“正”,讀“不韋”為“不諱”。陳先生讀“不韋”為“不違”,訓爲“不遠”。認爲“不違”作“中”的補語,是說不過多偏離正確的標準。今按:中,當指內心。《史記·樂書》:“情動於中,故形於聲。”張守節正義:“中猶心也。”不違,當訓爲不違背,依從。
“因德而為之制,是謂中不違。”是說根據人的不同德行而爲之裁斷,這就叫不違背各人的內心。德,品德。《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爲德,施之爲行。”
“臨城不言毀,觀邦不言喪。見偒而爲之祈,見窔而爲之內。時言而世行,因德而為之制”是語義連貫的一段話:“時言而世行”承接“臨城不言毀,觀邦不言喪”,主要意思是言語要合于時宜;“因德而為之制”是承接“見偒而爲之祈,見窔而爲之內”,主要意思是隨順客觀事物的特點。“蕩”有“大”義,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美哉,蕩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見偒而爲之祈”,見大而爲之大,是“因德而為之制”;“見窔而爲之內”,見幽深而爲之隱藏,也是“因德而為之制”。
“因德而為之制”,不違背“德”,就是“中不違”。作者這裏的“德”,或者是“心”,似乎更強調先天的成分、固有的德行。這樣,此句和下文之間的邏輯關係就比較清楚了:“所不學於師者三:強行、忠謀、信言,此所不學於師也。”“強”、“忠”、“信”這些德行,來源於人內心的堅強和真誠,不是外在的教導所能形成的,所以人們要努力維護、修煉這個做人的根本,不違背這個根本。
注釋: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16頁。下文所引整理者的意見都出自該書。
[2]劉洪濤:讀上博竹書《天子建州》劄記,簡帛網首發,07/07/12。以下所引劉先生意見都出自該文。
[3]陳偉:〈天子建州〉校讀,簡帛網首發,07/07/13。以下所引陳先生意見都出自該文。
[4]范常喜:讀《上博六》劄記六則,簡帛網首發,07/07/25。
[5]蘇建洲:讀《上博(六)·天子建州》筆記,簡帛網首發,07/07/22。
[6]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二,簡帛網首發,07/07/28。
[7]何有祖:《天子建州》劄記一則,簡帛網首發,0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