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將上博竹書《競建內之》簡一「星弁子」讀為「眚變,災。」「星」,讀為「眚」,指日食之變;主要的根據是《左傳‧莊公二十五年》:「非日月之眚不鼓。」杜注:「眚,猶災也。月侵日為眚。」又說,簡文的文意大約是說,鮑叔牙回答說:「有日食之變,將會帶來災害。」[1]
後來筆者認為,有關「星弁子」讀為「眚變,災」這個意見仍是可行的;不過,文意的解釋有補充修正的必要。以下是新的意見。
《左傳‧莊公二十五年》杜注云:「眚,猶災也。月侵日為眚。陰陽逆順之事,賢聖所重,故特鼓之。」孔疏:「月侵日為眚,陰犯陽為逆。」《說文》:「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聲。」徐鍇《繫傳》云:「《春秋左傳》曰:『日月之眚』,謂日月有蝕,若目有翳也。」徐灝《段注箋》云:「災眚之義即由此引申。」[2]日食是日光被月亮所掩蔽,[3]故日食可稱為「眚」;依杜注的說法,就是月亮侵犯了太陽。古人多以為,日食是一種異常的自然現象,《禮記‧曾子問》載孔子之言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以就道右,止哭以聽變。』」鄭注:「變,日食也。」此「變」乃承上文「日有食之」而言;陳澔《禮記集說》:「聽變,聽日食之變動也。」簡文「眚變」,即指發生日食這種變異現象。[4]
接著談談古人對日食現象的解釋。王充在《論衡‧說日》中提到,儒者解釋日食現象有幾種說法:「日蝕,月蝕也。」或「日蝕之變,陽弱陰彊也。」或「日食者,月掩之也。」王充文中純就客觀自然現象來辨析;然而古人則多以為日食關乎「陰陽順逆之事」,與人事息息相關。《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衰。」毛傳:「月,臣道。日,君道。」鄭注:「日月交會而日食。陰侵陽,臣侵君之象。…..微,謂不明也。彼月則有微,今此日反微,非其常,為異尤大也。君臣失道,災害將起,故下民亦甚可哀。」《漢書‧孔光傳》:「會元壽元年正月朔日有蝕之,後十餘日傅太后崩。是月徵光詢公車,問日蝕事。光對曰:『臣聞日者,眾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陰道盛彊,侵蔽陽明,則日蝕應之。』」
古人多以為,天象之變異,會造成災害,除上文所說之外,又如《太平御覽》三百二十八卷「占候」引《太公兵法》曰:「周公曰:『今時逆太歲,龜灼凶,卜筮不吉,星變為災,請還師。』」然亦有不造成災害者,《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其他月則為災,陽不克也,故常為水。」簡文「眚變,災」乃是說,有日食之變異,將會造成災害。
簡一末釋讀作「鮑叔牙答曰:『眚變,災。』(公)曰:『為齊」,以下所能編聯的另一簡不詳,故文意未明;此簡整段文意大約是說,隰朋與鮑叔牙兩位大夫跟從在齊桓公身旁,遇到日全食的天象,桓公問兩位大夫說:「為什麼會發生日食?」鮑叔牙回答說:「這是因為月亮侵犯了太陽,將日光掩蔽了,而造成日食的變異,此種天象將會給國家帶來災害。」齊桓公則說:「……」
鮑叔牙何以用「眚」來解釋月食的現象呢?前文已述及,《左傳》杜注云「月侵日為眚」;鮑叔牙以「眚」來解釋日食乃是「月侵日」所致,以此來比喻齊國有「臣道陵君道」、「君道不明」的情形,此即是簡文所記二大夫向桓公勸諫不好與內嬖遊玩、不重用不肖之臣諸事。李學勤先生就指出,在第九、第十簡中,桓公無道之事共有兩點:一是「進華明(孟)子,以馳于倪廷」,一是「以豎刁與易牙為相」;另外,在第十一簡中,隰朋、鮑叔牙也指責豎刁、易牙「朋黨群醜,婁朋取與。」[5]總之,鮑叔牙是以此要桓公正視齊國朝廷中「君道衰微而臣道強盛」的悖逆現象。
[1] 顏世鉉,《從「形訛」和「通假」看古代史料的校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學術研討會,2006年9月22-24日。
[2] 參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3月)第四冊,頁88。
[3] 日食就是月球介入太陽與地球之間,遮住日面全部或一部分的現象。參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頁740.
[4] 「眚變」,又可泛指災變之意。《黃帝內經‧氣交變大論》:「今夫德化政令災眚變易,非常而有也。」《後漢書‧陳忠列傳》:「灾眚變咎,輒切免公台。」「眚變」猶「災眚變易」、「災眚變咎」之意;亦稱「變眚」,《後漢書‧周舉列傳》:「時連有災異,帝思商言,召舉於顯親殿,問以變眚。」
[5]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 頁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