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房振三:上博馆藏楚竹书(四)释字二则

2005年04月03日 21:37 房振三 点击:[]


《内豊》第七简有“君子孝子不△若才腹中攷 (变)古父母安”一段,△,整理者释为“飤”,并断句为“君子孝子,不飤(食)若才(灾),腹中攷(巧) 变,古(故)父母安。”并谓:“不飤”即“不食”,拒食、不吃。“才”,读为“灾”。如父母固执己见,孝子采取不食的方法则如生命之灾。[1]按,△简文作[2]


与楚简习见“飤”字有别,字当分析为从“”从“负”。战国文字中“负”字多作下列之形[3]

(玺汇0049)     (长陵盉)

故△当隶作“”。

为准确理解该段简文,现将文义相关的第六、第八简及第七简全简的简文摘录如下(释文宽式隶定):


……与弟言,言承兄。反此乱也。君子事父母,无私乐,无私忧。父母所乐,乐之;父母所忧,忧之。善则从之,不善则止之,止之而不可,而任……【简六】……不可。虽至于死,从之。孝而不谏,不成孝……不成孝。君子孝子不若在腹中巧变古父母安。【简七】……之,如从己起。君子曰:孝子,父母有疾,冠不介,行不颂,不立,不庶语。时昧攻萦,行祝于五祀,岂必有益?君子以成其孝。【简八】[4]

“君子孝子不若在腹中巧变故父母安”一段,董珊先生读为“君子孝子,不食若才(在)腹中;巧弁(辩)故父母安[之]”。并认为“这是说君子作为孝子,自己不吃饭,却在父母面前装作好象吃了一样,并且善于用巧辩之语让父母相信自己确实吃过饭了,从而让父母安心。”[5]曹建敦先生读为:“君子孝子,不食若在腹中。唯巧变,故父母安。”[6]二文都认为第六简应与第八简连读。[7]

按,简文“”从“”从“負”字,可读为“负”。《说文·贝部》段玉裁注:“凡背德忘恩曰负。”《玉篇·贝部》:“负,违恩忘德也。”[8]简文“若”,读为“匿”,二字均属泥纽,《说文》:“匿,亡也,丛匚,若声,读若羊驺箠。”(十二下十九)是其佐证。

《礼记·内则》和《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分别有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简文“君子孝子不(负)若在腹中巧变故父母安”并断句: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终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人呼?”[9]

单居离问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爱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孝子之谏,达善而不敢争辩。争辩者,作乱之所由兴也。由己为无咎则宁,由己为贤人则乱。孝子无私乐,父母所忧忧之,父母所乐乐之。孝子唯巧变,故父母安之。”[10]

简文“君子孝子不负”,是承前文“善则从之,不善则止之,止之而不可,而任……【简六】……不可,虽至于死,从之”而言,简文中间所缺部分当是君子、孝子明知“父母之行”不中道则应该谏之,而且是有关“谏而不用”的叙述。简文“孝而不谏,不成孝……不成孝。”缺文似可据《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一句补作“孝而不谏,不成孝;谏而不从,不成孝。”以上是论述“孝”、“谏”、“从”的关系,所以简文“君子孝子不负”是指君子孝子不违恩忘德,即使父母是“谏而不用”,也应做到“虽至于死,从之”。而简文“若(匿)在腹中”则是指君子孝子应该把与父母不同的观点埋藏在心里,自始至终“从之”,所以下文说“巧变,故父母安”。然则,这是君子、孝子“成孝”的权宜之计。以上第六、第七简都是论述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孝子”,而第八简虽有残缺,但整体上是阐述“孝子”应该如何立身行事的,论述层次颇为清晰。

总之,“君子孝子不若在腹中巧变故父母安”当断句为“君子孝子不(负),若(匿)在腹中。巧变,故父母安。”而且第六、第七、第八三支简的简序当如整理者所排列的更近原文面貌。

《采风曲目》第二简有乐调分类声名“△商”,[11] △简文作:

             

整理者未释。按,△字从“辵”甚明,右旁虽稍显模糊,但仔细辨认可知是“”。“”,在以往古文字中似未见。《说文》:“,水之衺流别也,从反永。”(十一下三)“永”,战国文字习见[12],如:

(哀成叔鼎)            (十四年陈侯午敦)

(石鼓文·吾水)       (石鼓文·雨)

△字所从“ ”与《石鼓文·雨》“永”之反书极为相似而略有变化。故△当隶作“”。

据董珊先生研究,《采风曲目》中出现在宫、商、(徴)、羽音阶前后的缀词共有七个,即穆、巷、(董文隶定为“率”,疑莫能定)、(?)、和,其中缀以“、穆、和、巷”的都表示比正音低的音名。[13]简文从“辵”从“”,疑读为“派”。《说文·水部》:“派,别水也。”《文选·左思〈吴都赋〉》:“百川派别。”刘逵注引《字说》:“水别流为派。”《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李善注同。[14]曾侯乙墓编钟乐律铭有“变商”,是在“商”音基础上产生的一个音名。“派”有“别流、分流”之义,故“(派)商”应当也是在“商”音的基础上变化出的一个音名,其音阶是高于还是低于“商”音,目前尚难以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5/3/29



[1]李朝远《内豊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3]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上册)123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

[4]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77、78、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5]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网站(http://www.jianbo.org)2005年2月20号。

[6]曹建敦《读上博藏楚竹书〈内豊〉篇札记》,简帛研究网站(http://www.jianbo.org)2005年3月4号。

[7]魏宜辉《读上博楚简(四)札记》一文亦持此观点,简帛研究网站(http://www.jianbo.org)2005年3月10号。

[8]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2175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9] 郑玄注、孔颍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1467-1468页,中华书局,1980年。

[10]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85-86页,中华书局,1983年3月。

[1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1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12] 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76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上册)626页,中华书局,1998年9月。

[13]董珊《读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四)杂记》,简帛研究网站(http://www.jianbo.org)2005年2月20号。

[1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1254页,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上一条:陈思婷:试释《上博(四相邦之道》之「女 」 下一条:田 炜:读上博竹书(四)琐记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