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四)・相邦之道》第四簡,記孔子退,告子貢之語,關於孔子與國君之問答,子貢問道:「吾子之答也何如?」孔子只是簡短地回答:「女
。」
「女
」二字,張光裕先生釋為:「如
」謂「『
』,从言、从,形與《說文》古文『西』近同,故字可隸作:『
』。『
』,字書未見,字既从言,應與語辭相關。『女
』,於此疑或讀『如斯』。」[1]換言之,孔子回答子貢說:「像這樣。」
對於「如斯」的釋讀,淺野裕一先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子貢在哀公與孔子問答之時並未在場,即使孔子回答「像這樣」,子貢還是無法理解孔子應答的內容,因此「女chrome://extensions」不應隸定為「如斯」,而應釋為「汝察(讓你想吧)」。[2]
淺野裕一先生釋「
」為「察」的理由,是因為發音相同而產生的假借,認為韻部方面,「西」為段玉裁「古十七諧聲表」第十三部(文部)、「察」為第十五部(脂部);在聲母方面,「西」為上古齒頭音之心母,「察」為上古齒頭音之清母,因此二字音韻俱近,有通用假借之關係。
筆者亦認同淺野裕一先生的看法,由於第四簡文末有結束符號,因此也不可能在「女
」之後又另有補述之語,「女
」若釋為「如斯」,則必須假設在哀公與孔子問答之前,簡文內容記錄了孔子向子貢講述相邦之道的情景。[3]故孔子若要子貢「自己好好想一想」,的確比回答子貢「如此而已」還合理,然而竊以為「女
」或可釋讀為「汝思」,同樣也是孔子讓子貢自行思索平日所學之意。
簡文「
」字,从言、从,隸定作「
」是沒問題的。「西」字來源有二,其一羅振玉以為象鳥巢形[4];其二則為「囟」之假借,「囟」為心紐真部,「西」為心紐脂部,二字上古聲同,韻為陰陽對轉[5]。簡文「
」所从之「西」,應是第二種來源。
在古文字中,心與言二形旁通用極為常見,先秦兩漢文獻中亦有大量實例,例如:
懟
《說文・心部》:「懟,怨也,从心對聲」;《玉篇・言部》:「
,怨也,或作懟。」
愧謉 《爾雅・釋言》:「愧,慙也」;《禮記・表記》:「使民有所勸勉愧恥」;《玉篇・言部》:「謉,慙恥也」;《說文》:「慙也,或从心从言」。
忱
《詩經・大雅・大明》:「天難忱思」;《韓詩》作「天難
思」。
悖誖 《說文・言部》:「誖,亂也,从言孛聲」;又云「或从心」作「悖」。《禮記・樂記》:「有悖逆詐偽之心」;《漢書・地理志》:「誖逆亡道」。
其他尚有譈憝、惡
、憸譣、說悅、謀
……等字例,[6],皆為心言形旁互用之證。《說文・心部》:「思,从心囟聲。」「思」聲符从囟,「
」則與囟聲同韻近;形符一从心、一从言,彼此通用,故「女
」可釋為「汝思」。
從《論語》的記載中,常見孔子對門人談論為政之道;另一方面,孔子亦常因材施材,甚至有「不教之教」的方式。《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主張學思並重,故《相邦之道》中,子貢詢問孔子與魯哀公是如何談論「相邦之道」的內容時,孔子只是簡短回答:「汝思。」即是要子貢從孔子平日的言論去思索理解,而不作立即之回應,正如《論語・子罕篇第九》:「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啟發學生主動反省的能力與精神,即是一位良師所能給學生的最佳教育。
*感謝季旭昇師對本文多所指導。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頁237。
[2] 見淺野裕一〈上博楚簡《相邦之道》的整體結構〉,《「新出土文獻與先秦思想重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輔仁大學文學院、東吳大學哲學系,2005.3)頁8-1~8-10。
[4]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中12葉下。
[5] 張玉金〈釋甲骨金文中的「西」和「囟」字〉,《中國文字》新25期,頁59~74。
[6] 參考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頁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