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林文华:〈三德〉「毋焚古謱,毋恥父兄」新解

2007年09月24日 13:21 林文华 点击:[]

〈三德〉簡10-11有文云「毋焚古謱,毋恥父兄」,劉國勝先生認為「焚」疑讀為「煩」,「古謱」疑當讀「姑嫂」,簡文「父兄」、「姑嫂」可能指諸父諸兄、諸姑諸嫂,疑是男女尊輩長老之泛稱。[1]

按:劉先生之言部分正確,而部分則有待商榷。正確的是釋「焚」通「煩」,有煩辱、勞苦之意,並引《國語‧晉語五》「讓父兄也」,韋昭注:「父兄,長老也。」又引《張家山漢簡‧蓋廬》:「不孝父兄,不敬長傁者,攻之。」為例證說明,都是很好的意見。

但是,劉先生釋簡文「古謱」為「姑嫂」,則恐怕未的。我們以為「古謱」應是「故老」之意。蓋「古」、「故」古籍多通假,「謱」字如劉先生所言從「婁」得聲,與「叟」字古音相近可通,「古謱」乃可讀作「故叟」。「叟」字不能如劉先生所言讀作「嫂」,因這段簡文乃是告誡國君為政處世之道,古代男尊女卑,不可能要求國君去請教所謂的「姑嫂」,這種「妾婦之道」不能拿來規範國君,也不能和「父兄」相提並論。

「叟」字乃是長老之意,如《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以有利吾國乎?』」趙岐注:「叟,長老之稱也,猶父也。孟子去齊,老而之魏,故王尊禮之曰父。」又如《方言》:「叜、艾、長,老也。東齊、魯、衛之間,凡尊老謂之叜,或謂之艾。周、晉、秦、隴謂之公,或謂之翁。南楚謂之父,或謂之父老。」《說文》:「叜,老也。」《集韻》:「叜,或作叟、傁。」因此,叜、叟、傁皆有長老之意,則《張家山漢簡‧蓋廬》「不孝父兄,不敬長傁者」之「長傁」,可通「長叟」,即「長老」之意,「長老」指齒德俱尊之長輩,「父兄」則為有血緣關係之長輩,〈蓋廬〉這兩句乃可理解為不孝享宗族父兄,不敬重長輩元老之謂也。

不過,「父兄」除了指同姓宗族長輩之外,亦可擴大指異姓的長輩,如《國語‧晉語五》記載晉大夫范武子告老退休之後,有一次武子之子(文子)很晚才退朝,武子問何故,文子自傲地回答說因為有位秦國來的客卿在朝上說隱語,晉國的大夫們無人能回答,只有自己能夠回答三個問題。武子聽了大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讓父兄也。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吾不在晉國,亡無日矣。」說完更用手杖擊打文子,連文子帽上的簪子都打斷了。由此故事中,可以發現武子稱其他晉國大夫為「父兄」,韋昭亦注此為「長老」,可見異姓長輩也可稱「父兄」;又武子因文子未讓父兄長輩而擅自發言,怒而責打文子,亦可見當時社會對父兄長輩敬重之隆。

〈三德〉簡文中的「故老」則指朝廷耆宿元老大臣。《詩經‧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具曰予聖。」鄭《箋》:「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問政事,但問占夢,不尚道德。」孔《疏》:「召彼故老宿舊有德者,但問之占夢之事,言其不尚道德,侮慢長老也。」高亨注:「故老,老臣。此兩句指以訛言與山崩二事請教老臣與占夢官。」[2]因此,「故老」意指朝廷耆宿元老重臣,是君王遭逢大事必須徵詢的對象。「故老」亦可單稱「老」,如《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鄭《箋》:「言盡將舊在位之人,與之皆去,無留衛王。」余培林注:「言皇父率舊臣以俱去,不肯留一人使守衛天子也。」[3]又如《左傳‧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魯國君臣尊孔子為國老[4],故魯哀公誄之曰「老」,魯大夫季孫欲攻伐大叔,亦事先「訪於仲尼」,徵詢孔子之意見。

因此,作為齒德俱尊之老臣,當是國君遇大事而無法定奪之時,優先諮詢請教之對象。如《國語‧晉語八》記晉大夫叔向云:「吾聞國家有大事,必順於典刑,而訪諮於耇老,而後行之。」此「耇老」當為老臣。又《論語‧子罕篇》:「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此「事公卿」即包含請教老臣也。又如《禮記‧坊記》:「子云:『長民者,朝廷敬老,則民作孝。』」可見國君敬重朝廷之老臣,也能作為人民遵守孝道之表率,故簡文說「毋煩故叟(老)」,可釋為國君敬重老臣而盡量不要去勞動、麻煩他們,其意當與《戰國策‧秦策一》:「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相近。

所以,簡文「毋煩故叟(老)」,乃是告誡國君處理政務必須自己先盡心盡力,不要動不動就去打擾、麻煩元老大臣協助解決;「毋恥父兄」則是不要做出羞辱、侮辱宗族父兄長輩的行為。這兩句都表達出古代社會對元老重臣和父兄長輩的極高敬意。

[1] 參見劉國勝〈上博竹書(五)零札五則〉,收入《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頁104-105。

[2] 參見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頁278。

[3] 參見余培林《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頁143。

[4] 《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冉有代表魯執政大夫季孫訪諸孔子,曰:「子為國老,待子而行。」


上一条:李锐:读《鬼神之明》札记(三则) 下一条:王连成:也谈《太一生水》“名字”章及其与《老子》之间的关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