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张崇礼:談《慎子曰恭儉》的思想屬性

2007年08月23日 16:24 张崇礼 点击:[]

《慎子曰恭儉》總共只有六支簡,第二、四、六簡還可能不屬於此篇。[1]竹簡保存不好,殘缺比較嚴重。但發表之後,還是引起了研究者極大的興趣,特別是對於《慎子曰恭儉》的思想屬性和學派歸屬,分歧較大。整理者李朝遠先生指出:慎子一般被視爲法家,本篇名曰“慎子曰恭儉”,但內容幾不見於現存各種版本的《慎子》,而似與儒家學說有關。故簡文中的“慎子”與文獻中的“慎子”是否爲同一人,尚有待研究。[2]陳偉先生認爲:簡文的很多內容基本上都是儒家的觀念,這篇文字不可能是慎到所作。它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曾經擔任楚頃襄王傅的慎子,這篇竹書最可能寫于他任太子傅之時。[3]李銳先生認爲《慎子曰恭儉》可能成於慎子後學之手,當屬於《慎子》。[4]我們贊同李銳先生的看法,認爲此篇應是《慎子》佚文,屬於稷下黃老學派的作品。

爲了證明我們的觀點,下面將選取《慎子曰恭儉》中的典型文句,結合傳世文獻作進一步的疏釋。在此之前,首先對下文將要用到的文獻及其思想屬性做一下說明:

一、《慎子》。《慎子》一書,殘缺嚴重,已非原書,但結合《莊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對慎到的評價來看,它仍是最集中反映慎到思想的代表作品。

二、裘錫圭先生的《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 [5]劉洪濤先生已經指出:“該文對以慎到、田駢為代表的道法家學派的思想有很深入的探討,確定《慎子曰恭儉》是否是慎到學派的著作應該以裘文為重要依據。”[6]

三、《管子心術上》,所謂的“管子四篇”之一。或以爲是宋鈃、尹文一派的作品,或以爲出自慎到、田駢一派之手,近來大都採納一種較爲通達的說法,認爲屬於稷下黃老學派的作品。[7]

四、《莊子·天道》。劉笑敢先生曾指出,《莊子》外篇中的《天道》《天運》《天地》《天下》《刻意》《繕性》《在宥》諸篇是黃老學派的著作。[8]裘錫圭先生也認爲《莊子·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治之至也”一段的論述,“跟道法家所說的話沒有什麽區別”

《莊子·天道》主張君道無爲,臣道有爲:“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有爲”如仁義、法度、是非、賞罰等也不可廢止:“禮法數度,刑名比詳,古人有之。”這些觀點都明顯背離了《莊子》內篇的思想體系,而與《慎子·民雜》、《管子·心術上》等稷下黃老學派的有關論述相吻合,也符合黃老學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思想特徵。


忠疐(質)以反俞


陳偉先生讀“疐”爲“質”,可從。[9]“俞”,從何有祖先生讀。何先生說: “俞”有安定的意思。《呂氏春秋·知分》:“古聖人不以感私傷神,俞然而以待耳。”高誘注:“俞,安。”簡文當指忠實的品格會帶來自身內心的安定。[10]

按:《慎子·知忠》:“忠盈天下,害及其國。”慎到是極力反對“忠”的,這也許是陳偉先生認爲《慎子曰恭儉》不可能是慎到所作的原因之一。但慎到所反對的是儒家的“忠君”、“忠臣”思想,所要闡述的是“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而簡文“忠質”並言,講的是個人的性情品格,“忠”與“質”一樣,應訓爲“誠”、“實”,所以簡文和《知忠》的思想並不矛盾。

《莊子·天道》:“無爲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郭象注:“俞俞然從容自得之貌。”簡文“忠質以反俞”和《莊子·天道》的“無爲則俞俞”說的是一個意思。“忠質”即“誠”,也就是順應自然之道,不刻意有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內心的從容安定。

另外,大家認爲《慎子曰恭儉》表達的是儒家的觀點,可能是因爲簡文一開始就說:“慎子曰:‘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李銳先生認爲“恭儉”等一類詞,“可能屬於‘諸子言公’的‘公言’,是所謂大傳統、古代經典中的教化語詞。”此說有一定道理。我們認爲,簡文起篇就說“慎子曰:‘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正符合慎到和稷下黃老學派的思想。裘錫圭先生在談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古佚書的時候,有過一段論述,今移錄如下: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引者按:此引用司馬談《論六家要指》文。)

這一段講形神關係,主旨在於要求治天下者“先定其神”。佚書也談到了這方面的問題。《經法·名理》:“道者,神明之原也。……靜而不移,動而不化,故曰神。”神“不移”“不化”,跟“定其神”是一個意思。《十六經·五正》:“黃帝問閹冉曰:‘吾欲佈施五正,焉止焉始?’對曰“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外人……”這也就是要黃帝“先定其神”,然後再去治天下。

《莊子·天道》說“一心定而王天下”、“心定而萬物服”,和“先定其神”也是同一個意思。可見,“先定其神”、“始在於身”等是稷下黃老學派的基本觀點,所以簡文開篇即說“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也就不再奇怪了。另外,《管子·心術上》說“人者立於強,務於善,未於能,動於故者也。”“人者立於強”和簡文的“堅強以立志”,意思也大致相同。當然,如果認爲這種思想是受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影響,我們是完全同意的,因爲慎到等稷下學派的特點之一就是“采儒墨之善”。


精法以巽(順)勢


“精法以巽(順)勢”,從李銳先生讀。整理者讀作“精法以巽藝”。何有祖先生讀作“精法以選藝”。劉洪濤先生讀作“精(情?)法以巽(權?)埶(勢?) ”。

按:《慎子》一書,《漢書·藝文志》列于法家,但慎到又被視爲稷下黃老學派的代表人物,究其原因,是因爲慎到思想的哲學基礎,就是道家的“無爲”,亦即“道法自然”,所以《慎子·威德》開篇即說:

天有明。不憂人之暗也。地有財。不憂人之貧也。聖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天雖不憂人之暗。闢戶牖必取己明焉。則天無事也。地雖不憂人之貧。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則地無事也。聖人雖不憂人之危。百姓準上而比於下。其必取己安焉。則聖人無事也。

稷下黃老學派所謂的“法”,産生於“道”。《管子·心術上》:“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佚書《經法·道法》:“道生法”。而在慎到的觀念裏,“道”與“法”又往往是渾爲一體的:如《慎子·逸文》:“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成理”、“自然”,是“道”,也是“法”,所以說“禍福生乎道法”。《慎子·逸文》又說:“夫道,所以使賢無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無奈愚何也。若此,則謂之道勝矣。”“道勝則名不彰。”其中的“道”,也可以解釋爲“法”。

“精法”一詞,不見於《慎子》,但帛書《經法·君正》說:“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其中的“精公”即“精法”,“公”即“法”:《慎子·威德》:“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管子·任法》:“任公而不任私”。

“巽”可訓爲“順”,《易·蒙》:“童蒙之吉,順以巽也。”孔穎達疏:“巽謂貌順。”《慎子》喜歡講“因”,裘錫圭先生已經指出,《慎子》也喜歡講“勢”。“巽勢”即“因勢”。“精法以巽勢”應與《慎子》的“守成理,因自然”意義大致相同。

任德以竢


“任德以竢”,從整理者李朝遠先生讀。劉洪濤先生釋爲“任德以害”。

按:簡文的“德”,並非是儒家的“品德”、“德教”,而是指道家的“德”。《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管子·心術上》:“虛而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職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為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竢”應訓爲“待”。“任德以竢”意思是順應自然,待物而後動。簡文說:“囗物以坏身,中處而不皮(頗),任德以竢,故曰靜。斷蠱(?)……”“坏”應依整理者李朝遠先生訓爲“益”;“皮”讀爲“頗”,也是李先生的意見。“物”前缺一字,或即“因”、“應”之類。《管子·心術上》:“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因物以益身”,意即因物之所能而用之,以增益自身也。《管子·心術上》又說:“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其應物也若偶之,言時適也。”簡文的“中處而不頗”與“君子之處也若無知,言至虛也”大致相同,說的都是虛靜以自守的意思。君子處無爲之道,順物之當然而待。《管子·心術上》:“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動則失位,靜乃自得。”“任德以竢”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斷”後之字,原字形作,整理者釋爲“室”,然此字上部分明是“它”,下部有所殘缺,疑是“皿”,所以此字應釋爲“蠱”。“蠱”見於上博《周易》蠱卦,與此相近。“蠱”可訓爲“誘惑”、“迷亂”。作爲一種可能,我們認爲,“靜斷蠱”或許可以連讀,意爲虛靜以待,才不致被外物所迷亂。


注釋:

[1]陳劍先生說:“這3簡的內容跟前3簡不能緊密聯繫上,其字體風格(尤其是第6簡)與1、3、5簡也頗有不同,它們甚至都有根本就不屬於此篇的可能。”參見陳劍:讀《上博(六)》短劄五則,簡帛網首發,07/07/24。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75頁。下文所引李朝遠先生的意見都出自該書。

[3]陳偉: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讀,簡帛網首發,07/07/05。下引陳偉先生的意見都見於該文。

[4]李銳:《慎子曰恭儉》學派屬性初探,簡帛網首發,07/07/09。下引李銳先生的意見都見於該文。

[5]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555—575頁。下引裘先生的意見都見於該文。

[6]劉洪濤: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校讀,簡帛網首發,07/07/06。下引劉洪濤先生的意見都見於該文。

[7]前一種說法以郭沫若先生爲代表,後一種說法以蒙文通、裘錫圭先生爲代表,後蒙、裘二位先生又都放棄該說,認爲以歸爲稷下黃老學派爲宜。

[8]劉笑敢:《莊子後學中的黃老派》,《哲學研究》,1985年第6期。

[9]何有祖:《慎子曰恭儉》劄記,簡帛網首發,07/07/05。下引何有祖先生的意見都見於該文。


上一条:杨朝明:从《穷达以时》看孔子的“时遇”思想 下一条:李 锐:《孔子見季桓子》重編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