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瘧》第七簡:“故其祝、史制蔑耑折祝之,多A言。”其中的A字,原字形作
,整理者隸定爲“堣”,並考釋說:“堣”,讀爲“訏”。《說文》:“訏,詭譌也。”《新書·禮容語》:“訏則誣人。”又《爾雅·釋詁》:“訏,大也。”《玉篇》:“大也。張口鳴也。”本句意爲“多虛誇之言”。或讀爲“愚”、“寓”。[1]何有祖先生讀A爲“愚”,並重新斷句爲:“故其祝史制蔑短折,祝之多愚言。”[2]
按:A字見於郭店簡《窮達以時》,共九處用例,都讀爲“遇”。如第2-3簡:“舜耕於歷山,陶拍於河浦,立而爲天子,遇堯也。”[3]又見於《唐虞之道》,共兩處用例,也讀爲“遇”,如第十四簡:“古者堯生於天子而有天下,聖以遇命。”[4] A字也見於長沙仰天湖楚簡,共三處用例,都讀爲“偶”。如第三十五簡:“羽
一偶。”[5]“偶”指雙數,“一偶”即“一對”。從現有資料看,沒有發現A讀爲“訏”或“愚”的用例。
我們認爲,A字在《競公虐》中應讀爲“偶”,“偶言”義同於“偶語”。《史記·高祖本紀》:“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集解》引應劭曰:“秦禁民聚語。偶,對也。”[6]“偶語”與“誹謗”對言爲文,是指私下相聚議論。“偶語”爲及物動詞,後面也可以直接帶賓語,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7]
《景公瘧》第七簡的前半部分說:“[其祝史之為]君祝敚,毋敷情忍辠乎,則言不聽,情不獲;如順言弇惡乎,則恐後誅於史者。”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祝、史在向神明祝禱的時候,不據實情向神明陳說自己君主的罪行,那麽祝者之言就不會被神明聽從,實情就不會被神明獲得;[8]如果用諂媚的話掩蓋君主的罪惡,那麽又害怕以後會被史者責罰。所以當君主“貪昏苛慝”之時,祝、史們其實是處於兩難境地的。《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說:“且夫祝直言情,則謗吾君也;隱匿過,則欺上帝也。”[9]簡文的記述與之正合。
“故其祝、史制蔑耑折祝之,多A言。”“制蔑耑折”,其義待考,但此句緊承上句而來,不管是“多虛誇之言”,還是“多愚蠢之言”,都與上文所述祝、史的兩難境地不合。而釋爲“偶言”,則是說祝、史雖勉爲其難,“祝之”,但免不了私下議論紛紛。疑“偶言”之後,尚有缺文,不當以“多偶言”爲句,至於“偶言”的內容,我們就不好妄加推測了。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79頁。
[2]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 ,簡帛網首發,07/07/11。
[3]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145頁。
[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157頁。
[5]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摹本105、108頁,考釋118-119頁。原誤釋爲“域”,今從何琳儀先生說,見《戰國古文字典》353頁。
[6]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362頁。
[7]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255頁。
[8]這裏我們完全採納了網友“不求甚解”先生的意見,參見《〈景公瘧〉第7簡小議》,簡帛網,簡帛研讀論壇,07/07/11。
[9]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所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