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李 锐:读《用曰》札记

2007年07月17日 20:48 李 锐 点击:[]

《用曰》篇自筆者拜讀原注釋者的解釋及網上諸賢的新解之後,曾試作編聯。但是原文中不少文意,還有待考證。下面試對個別字句提出淺見,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1.簡18:番(播)(諸)綌(俗)眾

“綌”讀為“俗”,文意似比較完足。但目前所見“俗眾”字樣,似出現較晚,不知其是否有較古來源。


2.簡7、11:其言之美擇(懌)(鐸),龔(恐)有武(誣)心7惡猶(猷))亂(元),節(即)潛行冒還(元)11

“美”字曾經何有祖先生重新隸定[1],讀為“娓”。今從之,讀為“美”[2],並將下一字“擇”讀為“懌”,與“美”字連讀。《詩·大雅·板》:“辭之懌矣”。“懌”為鐸部字,與前文“怍”、“泊”押韻。“龔”讀為“恐”[3]。“武(誣)心”疑當與筆者所編聯之簡11開頭的“惡猶(猷)”連讀。“”字《說文》指出為“”之古文。《說文》:“,惠也”,後世作“愛”字。此是說美言之下,恐藏有導致禍亂之誣心惡謀。


3.簡11、4:厥辟以民作康,若罔(網)之未發,而自嘉樂;司民之降兇,而亦不可逃。用曰:舉筸(罕)於野(魚),11德徑於康(陽)4

“以”,意為“與”。《爾雅·釋詁》:“康,樂也。”“厥辟以民作康”,對應“司民之降兇”。“若網之未發”,對應“而亦不可逃”。此意味君主可以與民康樂,也可以降兇於民。

“筸”字從何有祖釋[4],疑讀為“罕”,皆從干聲。《說文》:“罕,网(網)也。”“德徑”,可參《大戴禮記·四代》:“子曰:‘由德徑徑’。”是說遵循德很快。 “舉罕於野”,疑與商湯故事有關,如《呂氏春秋·異用》: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爲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舉罕於野,德徑於康”為對句,且押韻,疑其意指像湯那樣擧網得民,是因爲其行德政,能使民速得康樂。

或曰,“徑”有取道之意,“康”與“湯”可通用,見上博簡《緇衣》。“德徑於康”乃指德行取法商湯。


4.簡14:制法節刑,恆(順)民遹敗(彼)

《莊子·盜蹠》有“恒民”,本或作“順民”。《爾雅·釋詁上》:“遹,循也。”“敗”,疑读为“彼” [5]


5.簡13:征民,乃賈兇刑厲政,玫(微)其若

“賈”字原釋為“貴”,殆本於郭店簡《緇衣》簡44,但彼為上下結構,而非常見之形。本簡字形為左右解構,見於《古璽彙編》,疑當隷定為從貝從古,乃“賈”字異體。此疑其義為求取。與上文“唯君之賈[6]臣”相關。

“玫”字《說文》從“文”,段玉裁、朱駿聲疑讀為“枚”,此疑讀為“微”[7]。“”,《玉篇》:“彊勇也。”


6.簡6:(庶)心懷惟,各有其異(圖)

”當從“昔”聲,疑讀為“庶”[8],《爾雅·釋詁下》:“庶,眾也。”

《爾雅·釋詁下》:“懷、惟,思也。”


7.簡6:絕原(源)流淲(澽)(魚),其自能不涸?

“原”字何有祖所釋,“絕源”從董珊釋。“淲”疑讀為“澽”[9],《廣雅·釋詁二》:“澽,乾也。”

“絕源流澽”,當即“源絕流澽”。“自”,謂所從來也。《禮記·中庸》:“知風之自。”


8.簡15:宦於朝夕(鐸),而考於左右

筆者以之與簡6相接,若前為“踐其有綸紀”不誤,“宦”疑讀為“貫”[10]


9.簡8:樹惠蓄(誠)保之亟

“樹”字從何有祖釋[11]。“樹惠”,古書多見。“”疑讀為“誠”[12]。“樹惠蓄誠保之亟”,對應下文“自其有保貨,寧有保德”。



[1]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2] “娓”与“美”古通,参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869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3] “龔”古音見紐東部,“恐”古音溪紐東部,古音接近。

[4]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5]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569——570頁。

[6] “賈”字參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7]参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871頁。

[8]参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426頁。

[9]参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393頁。

[10]参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742頁。

[11] “樹”字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12]参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544——545頁。


上一条:李 锐:讀《用曰》札記(二) 下一条:曹 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记(续二)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