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在中國各地,發現了許多從戰國時代到兩漢時代的出土文獻。這些出土文獻中,《周易》的材料非常豐富。近年出土的《周易》有以下三種:1.馬王堆帛書《周易》(以下,簡稱“馬王堆本”);2.阜陽漢簡《周易》(以下,簡稱“阜陽簡本”);3.上博楚簡《楚簡》(以下,簡稱“上博本”) [i]。
在《周易》中,“元亨利貞”的“亨”字,歴來爲人所重視[ii]。本文就想利用這些出土文獻,對“亨”字再作探討。
第一節 各種本子所見《周易》的“亨”字
歴來對於《周易》的“亨”字,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如下所示:
李鼎祚《周易集解》所引的《子夏傳》將乾卦“元亨利貞”解釋爲:
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周易·乾卦·文言傳》解釋爲: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周易·蒙卦》鄭玄注解釋爲:亨,陽也。
近代的李鏡池先生〈周易筮辭考〉[iii]解釋爲:
“元亨利貞”四字中,只有個“亨”字獨立成義的。“亨”是表示“好”的一種占詞,跟“吉”是同類。
高亨先生《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 [iv]解釋爲:
元、亨、利、貞之初義維何?曰:元,大也;亨,即享祀之享;利,即利益之利;貞,即貞卜之貞也。
那麼,上博本、馬王堆本、阜陽簡本的《周易》被發現以後,我們應該對這個“亨”字,如何重新解釋呢?這里,如〈表1〉所示,首先引用今本《周易》經文中所見所有“亨”字,同上博本、馬王堆本、阜陽簡本進行比較。另外,如下文所述,還要引用與“亨”相關的“享”、“祭”,同時進行比較。表中的底本使用的是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當底本的“亨”、 “享”、“祭”字在異本中作不同字時,我會在注釋中隨時提及。
〈表1〉
序號 |
卦名 |
今本 |
上博本 |
馬王堆本 |
阜陽簡本 |
1 |
乾 |
乾,元亨,利貞。 |
殘缺 |
作“享”[v] |
殘缺 |
2 |
坤 |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3 |
屯 |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 |
蒙 |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
殘缺 |
殘缺 |
殘缺 |
5 |
需 |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渉大川。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6 |
小畜 |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7 |
履 |
履虎尾,不咥人,亨。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8 |
泰 |
泰小往大來,吉,亨。 |
殘缺 |
殘缺 |
殘缺 |
9 |
否 |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10 |
否 |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
殘缺 |
作“亨” |
作“亨”[vi] |
11 |
同人 |
同人於野,亨,利渉大川,利君子貞。 |
殘缺 |
作“亨” |
作“亨” |
12 |
大有 |
大有,元亨。 |
殘缺 |
作“亨” |
作“亨” |
13 |
大有 |
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vii] |
殘缺 |
作“芳” |
殘缺 |
14 |
謙 |
謙,亨,君子有終。 |
作“卿” |
殘缺 |
殘缺 |
15 |
隨 |
隨,元亨,利貞,无咎。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16 |
隨 |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
作“亯” |
作“芳” |
作“亨” |
17 |
蠱 |
蠱,元亨,利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18 |
臨 |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凶。 |
殘缺 |
殘缺 |
殘缺 |
19 |
噬嗑 |
噬嗑,亨,利用獄。 |
殘缺 |
殘缺 |
作“亨” |
20 |
賁 |
賁,亨,小利有攸往。 |
殘缺 |
殘缺 |
作“亨” |
21 |
復 |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22 |
无妄 |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
作“卿” |
作“亨” |
作“亨” |
23 |
大畜 |
上九,何天之衢,亨。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24 |
大過 |
大過,棟撓,利有攸往,亨。 |
殘缺 |
作“亨” |
作“亨” |
25 |
習坎 |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
殘缺 |
作“亨” |
作“亨” |
26 |
離 |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
殘缺 |
作“亨” |
作“亨” |
27 |
咸 |
咸,亨,利貞,取女吉。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28 |
恆 |
恆,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29 |
遯 |
遯,亨,小利貞。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30 |
損 |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
殘缺 |
作“芳” |
殘缺 |
31 |
益 |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
殘缺 |
作“芳” |
殘缺 |
32 |
萃 |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
無此字
|
無此字[viii] |
殘缺 |
33 |
萃 |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34 |
升 |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35 |
升 |
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无咎。 |
殘缺 |
殘缺 |
作“亨” |
36 |
困 |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37 |
困 |
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
殘缺 |
作“芳” |
殘缺 |
38 |
困 |
九五,劓刖,困於赤紱,乃徐有説,利用祭祀。[ix] |
作“祭” |
作“芳” |
殘缺 |
39 |
革 |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0 |
鼎 |
鼎,元吉,亨。 |
殘缺 |
殘缺 |
殘缺 |
41 |
震 |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七鬯。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2 |
豐 |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3 |
旅 |
旅,小亨,旅貞吉。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44 |
巽 |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5 |
兌 |
兌,亨,利貞。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6 |
渙 |
渙,亨,王假有廟,利渉大川,利貞。 |
作“卿” |
作“亨” |
殘缺 |
47 |
節 |
節,亨,苦節,不可貞。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48 |
節 |
六四,安節,亨。 |
殘缺 |
殘缺 |
殘缺 |
49 |
小過 |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50 |
既濟 |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51 |
既濟 |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
作“祭” |
作“祭”[x] |
殘缺 |
52 |
未濟 |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
殘缺 |
作“亨” |
殘缺 |
通過<表1>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如下一些問題(括弧內的阿拉伯數字即<表1>中的序號):
① 今本的“亨”,在上博本上有兩種:有的作“卿”;有的作“亯” (5、14、15、17、22、23、27、28、29、33、43、46 和 16)。
② 今本的“亨”,在馬王堆本上有兩種:有的作“亨”;有的作“芳” (2、3、5、6、7、9、10、11、12、15、17、21、22、23、24、25、26、27、28、29、33、34、36、39、41、42、43、44、45、46、47、49、50、52 和 13、16、30、31、37、38)[xi]。
③ 今本的“亨”,阜陽簡本也都作“亨”。換言之,阜陽簡本中看不到上博本的“卿”、“亯”;馬王堆本的“亨”、“芳”(10、11、12、16、19、20、22、24、25、26、35)。今本的“享”、“祭”,因爲阜陽簡本殘缺,不知道這些文字在阜陽簡本上原來寫作什麼。
④ 上博本的“卿”,馬王堆本作“亨”(5、15、17、22、23、27、28、29、33、43、46)。
⑤ 上博本的“亯”,馬王堆本作“芳”(16)。
⑥ 今本的“享”或異本作“享”的今本之“亨”,馬王堆本作“芳”(13、30、31、37)。
⑦ 今本的“祭”,上博本亦作“祭”(38、51)。
⑧ 今本的“祭”,馬王堆本作“芳”或“祭”(38、51)。
通過以上的<表1>和①-⑧的分析,可以歸納出<表2>。
〈表2〉
序號 |
今本或異本 |
上博本 |
馬王堆本 |
阜陽簡本 |
Ⅰ |
“亨” |
“卿” |
“亨” |
“亨” |
Ⅱ |
“亨” |
“亯” |
“芳” |
“亨” |
Ⅲ |
“祭” |
“祭” |
“芳”或“祭” |
? |
Ⅳ |
“享” |
? |
“芳” |
? |
以下,爲了方便起見,把<表2>第Ⅰ列稱爲“卿組”;把第Ⅱ列稱爲“亯組”。不過,這不是什麼新見,即便不使用這類用語,歴來有不少學者也不加混同、區別使用。比如,高田真治、後藤基巳先生翻譯的《周易》[xii]、赤塚忠先生翻譯的《易經》[xiii]把“卿組”的“亨”全部訓爲“通”;把“亯組”的“亨”全部訓爲“享”或“祭” [xiv]。
但也有一些學者將兩者混同起來。例如,在陸德明《經典釋文》中,把“卿組”的乾卦“元亨利貞”解釋爲“許庚反,卦德也,訓通也。餘放此。”;把“亯組”的大有卦“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解釋爲“許庚反,通也,下同。……;把“亯組”的升卦 “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无咎。”解釋爲“許庚反,通也。……”;把“亯組”的隨卦“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解釋爲“許庚反,通也。……”。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經今注》中,將除大有卦“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以外的所有“亨”都釋爲“享祀” [xv]。但是,從新出土文獻之角度來看,筆者以爲,將今本的“亨”字分爲兩種是對的。
第二節 關於上博本《周易》的“卿”字
以“亨”字本來有兩種意思爲前提,本節首先對“卿組”加以探討。在與占ト相關的出土文獻中 ,“卿”字讀爲“饗”,用於鬼神“接受”祈願之意。例如,九店楚簡《日書》第二十六號簡有:
邦君濁(得)年,少(小)夫四城(成)。咼(以)爲卡(上下)禱(祠),□神卿(饗)之,乃浧(盈)亓(其)志。
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第三號簡(正貳)有:
陽日,百事順成。邦郡得年、小夫四成。以蔡(祭),上下羣神卿(饗)之,乃盈志。
這些“饗”都是鬼神接受(供品)心願得以實現的意思。另外,在傳世文獻的占ト場面中,有時常常經鬼神占ト,那時鬼神是否“接受”供品往往成爲問題。有時會用“饗”字以表達“接受”的意思。比如,《尚書·顧命》有:
大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册命。曰:皇后憑玉几,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荅揚文武之光訓。王再拜,興荅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饗。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荅拜。太保受同,祭嚌。宅授宗人同拜。王荅拜。太保降收。諸侯出廟門俟。
《儀禮·士虞禮》有:
死三日而殯,三月而葬,遂卒哭。將旦而祔則薦。卒辭曰:哀子某,來日某,隮祔爾於爾皇祖某甫。尚饗。女子曰:皇祖妣某氏。婦曰:孫婦於皇祖姑某氏。其他辭一也。
《儀禮·士虞禮》有:
饗辭曰:哀子某,圭爲而哀薦之,饗。
《儀禮·士虞禮》有:
明日,以其班祔。沐浴櫛搔翦。用專膚爲折俎,取諸脰膉。其他如饋食。用嗣尸。曰:孝子某孝顯相,夙興夜處,小心畏忌,不惰其身,不寧,用尹祭嘉薦普淖普薦溲酒,適爾皇祖某甫,以隮祔爾孫某甫。尚饗。
《儀禮·特牲饋食禮》有:
……命曰,孝孫某,筮來日某,諏此某事,適其皇祖某子。尚饗。筮者許諾,還即席西面坐。……
《儀禮·特牲饋食禮》有:
前期三日之朝,筮尸如求日之儀。命筮曰:孝孫某,諏此某事,適其皇祖某子。筮某之某爲尸。尚饗。
《儀禮·少牢饋食禮》有:
……主人曰:孝孫某,來日丁亥,用薦歳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史曰:諾。西面於門西,抽下韇,左執筮,右兼執韇以擊筮。遂述命曰:假爾大筮有常,孝孫某來,日丁亥,用薦歳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乃釋韇立筮。……
《儀禮·少牢饋食禮》有:
宿。前宿一日,宿戒尸。明日朝筮尸,如筮日之禮。命曰:孝孫某,來日丁亥,用薦歳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以某之某爲尸。尚饗。筮卦占如初。吉則乃遂宿尸。……
《儀禮·少牢饋食禮》有:
……主人再拜稽首。祝祝曰:孝孫某,敢用柔毛剛鬣嘉薦普淖,用薦歳事於皇祖伯某,以某妃配某氏。尚饗。主人又再拜稽首。……
以上的“饗”,意思都是人懇求鬼神“接受”心願。因而筆者認爲上博本的“卿”該讀爲“饗”,這問題在本文第四節中再作探討。
第三節 關於上博本《周易》的“亯”字
本節對“亯組”加以探討。正如本文注ix所述, 困卦九五“祭祀”《經典釋文》作“享祀”。“享祀”的用例頻見於傳世文獻,如果只舉其數量,《詩經》有一例、《呂氏春秋》有一例、《大戴禮記》有一例、《春秋左氏傳》有二例、《國語》有二例、《史記》有一例、《漢書》有三例、《逸周書》有一例。另外,在出土文獻中《楚帛書·丙五·三》有“亯祀”的例子。
“祭祀”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傳世文獻中不勝枚舉(如:《詩經》、《孟子》、《莊子》、《墨子》、《管子》、《老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孝經》、《楚辭》、《儀禮》、《禮記》、《大戴禮記》等等)。順便指出,在出土資料文獻中有:郭店楚簡《老子·丙》第十六號簡(在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中也有)有一例、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第六十六號簡(上博楚簡《性情論》第二十九號簡)有一例、上博楚簡《昔者君老》第二號簡有一例、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横家書》有一例。
但未必能斷言“享祀”和“祭祀”就是同義詞,首先看“饗祀”之用例,筆者在傳世文獻中并未查到,在金文中,據《殷周金文集成引得》[xvi],也只有中山王圓壺“郷(饗)祀先王”一例而已。
濮茅左先生在上博本“《周易》譯注”隨卦中注釋道:“‘亯’,獻,‘祭亯’之‘亯’。”[xvii] 將“亯”和“祭”竝列起來稱作“亯祭”的例子,包山楚簡卜筮祭祷第二三七號簡有一例、二四一號簡有一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所引的天星觀楚簡卜筮祭祷有二例[xviii]。在傳世文獻中,“享祭”見於《管子·侈靡》:
安郷樂宅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所以留民俗也。
見於《孔子家語·致思》: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將以享祭。門人曰:彼將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
見於《漢書·王莽傳》:
成王加元服,周公則致政。……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羣神。贊曰:假皇帝,民臣謂之攝皇帝,自稱曰:予。
順便指出,筆者在傳世文獻中并沒查到“饗祭”的例子(“祭享” 只有《逸周書》一例,“祭饗”不見於傳世文獻)。
將“享祀”(“祭祀”、“饗祀”)、 “亯祭”( “享祭”、 “饗祭”、“祭享”)的例子和第一節〈表2〉的結果綜合起來考慮,可提出如下看法:
(a)因爲上博本的“亯”和“享”、“芳”、“祭”有明顯的關聯,所以“亯組”應該訓爲“享”或者“祭”。
(b)至少在上博本和馬王堆本中,“卿組”和“亯組”呈現出有排他性的關係。
歴來的大部分注釋把“亯組”中今本的“亨”都訓爲“享”、“祭” (筆者認爲,大致上“獻”的意思也可以看作就是“享”),比如:大有卦“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陸德明《經典釋文》“許庚反,通也,下同。衆家竝香兩反。京云:獻也。干云:享宴也。姚云:享祀也。”;升卦“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无咎。”,陸德明《經典釋文》“許庚反,通也。馬、鄭、陸、王、肅、許兩反。馬云:祭也。鄭云:獻也”。隨卦“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京氏章句》馬國翰注“晁氏、呂氏引京、虞、陸績、一行曰:亨,祭也”。而且,如同已經成爲定説的高田眞治、後藤基巳先生翻譯的《易經》、赤塚塚先生翻譯的《易經》那樣,大部分的學者也把“亯組”中今本的“亨”都訓爲“享”、“祭”,這里可以確認的是,通過研究本文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順便指出,本文第一節所舉陸德明把“亯組”解釋爲“通也”,但從上述結論看來,可以說是無法採用的。
第四節 關於“饗”和“亯”的關係
在王力《同源字典》中,作爲“亯”的例子舉出的是《説文解字》“亯,獻也。”《爾雅·釋詁》“享,獻也。”另外,作爲“饗”的例子,舉出的是《説文解字》“饗,郷人飲酒也。”《廣韻》“饗,歆饗。”《儀禮·少牢饋食禮》“尚饗”等等例子。并指出:“按,‘享、饗’實同一詞,在文字上加以區別,但是古書往往混用。”[xix]就結論而言,筆者以爲,上博本《周易》的‘卿’還是應該讀爲“饗(接受之意)”。正因爲“饗(接受之意)”和“亯(享)”在意義上表裏一致,兩個字的意思往往混用,所以到了阜陽簡本和今本,“卿”、“亯”都同樣成爲“亨”字。既然把“亯組”讀爲“享”或“祭”,那麼,上博本的“卿”與其讀爲“亨”,不如讀爲“饗(接受之意)”更爲合適。因此,《周易》中的“卿”,意思就是鬼神“饗(接受)”了心願,可視爲吉祥。
再來看一下古音上的關係,以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册》[xx]爲例,“亨”、“享”、“郷”、“饗”都屬於暁母陽部;“卿”屬於溪母陽部,聲母都屬於喉音,韻母也一樣,可以假借。此外,《説文解字·亯部》作“
,獻也。从高省。曰:象進孰物形。孝經曰:祭則鬼亯之。凡亯之屬皆从亯。
,篆文亯。”《説文解字》所引的《孝經・孝治章》,阮元校勘本《十三經注疏》作“享”;石臺本作“亨”;《群書治要》所引《孝經》作“饗”。可以參考。
結語
通過上博本、馬王堆本、阜陽簡本三個本子的比較研究,筆者把上博本的“亯”解釋爲 “享”或“祭”的意思,同時把上博本的“卿”解釋爲“鬼神接受供品”亦即“實現願望”的意思。因爲年代更早的上海本、馬王堆本的“卿組”和“亯組”在文字上有明確的區別,上博本的“卿”應讀爲“饗”來看,最初《周易》“卿組”的“亨”可能就是 “饗(接受)”吧。
當然,在傳世文獻中以及出土文獻中也有用“享”或“亯”字來表達鬼神“接受”供品的意思。請注意,這里的討論終始是圍繞著《周易》進行的。
然而,濮茅左先生把上博簡的“卿”看作是與今本一樣的“亨”的假借字[xxi],可以同今本相比較的出土文獻,往往會輕易地讀作今本的文意。但是,對於原簡文字,在解釋時我們儘可能不要有先入之見。不然的話,通過珍貴的出土文獻獲取的價値就會打折扣了。大野裕司先生在《〈周易〉蒙卦新解―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尨卦に見る犬の民俗―(〈周易〉蒙卦新解―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尨卦所見犬的民俗―)”[xxii]之注(二二)中提出:《周易》的“亨”(楚簡的“卿”)可看作是“對鬼神的祈禱被接受,願望實現了的意思”,筆者對這一意見也大致表示同意。
本文是在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池田知久教授主持的課程“中國哲學演習(三)”上所作研究发表的一部分。除池田知久教授外,井上亙先生(大東文化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元勇準先生(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生)給了我有益的意見。在翻譯中文過程中,山東大學曹峰教授修改了我的中文,而且給我有益意見。在此一并表示謝意。
注釋
[i]各文本的圖版參考了以下資料:馬王堆本是陳松長編《馬王堆帛書藝術》,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12月;阜陽簡本是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上博本是濮茅左譯《周易》,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ii] 高亨先生對這情況說明如下:“周易卦辭爻辭中,元、亨、利、貞四字,爲數甚多。此四字之意不明,則全書莫能通曉。乾卦曰:‘乾,元亨利貞。’文言曰:‘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此元、亨、利、貞最古之解釋,後世奉爲金科玉律者也。”參見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第五篇“元亨利貞解”,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胡樸安先生說道:“元亨利貞四字,是周易卦辭記事之總符號。六十四卦,只有六卦無元亨利貞字,元亨利貞字具全者七卦,有元亨利者一卦,……。卦辭之元亨利貞四字,可謂周易紀事之重要符號。”參見胡樸安《周易古史觀》“總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iii] 李鏡池〈周易筮辭考〉,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三册,《民國叢書》第四編第六十六册,1933年11月。
[iv]參照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第五篇“元亨利貞解”,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
[v]馬王堆本的“卿組”中,唯有此字作“享”。 可能因字形相近而錯寫爲“亨”,也可能是“亨”的假借字(“享”、“亨”都屬爲暁母陽部)。
[vi]在阜陽漢簡中,否卦六二所見有“亨”字的簡,到底能否和否卦結合,還不清楚。這里暫時按照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的排列。
[vii]《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有:“公曰:筮之。筮之,遇大有命冥之睽命名。曰:吉。遇公用享於天子之卦也。戰克而王饗。吉孰大焉。”此作“享”。
[viii]《經典釋文》:“王肅本同馬、鄭、陸、虞等,竝無此字。”上博本、馬王堆本中也看不到“亨”字。的確應該把此字看作衍文。
[ix]“祭祀”,《經典釋文》有:“本亦作享祀”。
[x]馬王堆本作“九五,東鄰殺牛以祭,不若西鄰之濯禴祭,實受其福,吉。”上博本與通行本一樣沒有“以祭”。
[xi]因爲馬王堆本乾卦作“享”,故不納入統計範圍。
[xii]高田真治、後藤基巳翻譯《易經》,全二册,岩波書店,1969年7月
[xiii] 赤塚忠《易經》,《中國古典新書》,明德出版社,1974年3月
[xiv]高田真治、後藤基巳翻譯的《易經》,除把損卦的“享”訓爲“祭”以外,“亯組”都訓爲“享”。
[xv]參照高亨《周易古經今注》第五篇“元亨利貞解”,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3月。
[xvi]張亞初編著《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華書局,2001年7月
[xvii]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一六一頁。
[xviii]江陵天星觀楚簡的圖版還沒全部公開。這里參照的是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教育出版社,1995年。
[xix] 參見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三四九~三五〇頁。
[xx]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學出版,1986年
[xxi]參見濮茅左《周易》譯注,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
[xxii]大野裕司《〈周易〉蒙卦新解―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尨卦に見る犬の民俗―》,《中國哲學》第三十三號,北海道中國哲學會,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