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家的“循名”或“托名”思想及其逻辑理路
那么怎样才能使名形相当呢?简而言之,就是要走“贵道”─→“原道”─→“循道”(也就是“法道”)─→“用道”的理路。这一理路在《太一生水》中就是“托其名”。
贵道 道家“贵道”,众人皆知。而道家之所以“贵道”,从客观上来说,是因为道是万物之源头,具有绝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又具有“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品格;从主观上来说,是由道家功成身退的价值取向决定的,依道行事可以有助于道家价值取向的实现。先秦道家老子和黄老道家等无不希望建功立业又能全身而退,只有庄子等少数人主张独任清虚。
道家欲建功立业,道有助于功业的建立。《老子》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王弼注“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则莫不由乎道也。”[7](P.31)功成之后,谨守其道而勿失,又能求得保全,“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7](P.32)母即是万物之始,万事之道。《老子》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7](P.38)道有这样一种功能,是因为道既是万物之本原,又是万物运行的总规律,具有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7](P.14)《老子》第三十二章有“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7](P.18)
万事万物来源于道,又依道的规律行事,而道却不据此以为功,《老子》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万物得道则益加彰显、兴盛,失道则会衰败、死亡,《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道具有至上性和绝对性,所以称之为“一”,得到有道之君主的贵重。《韩非子·扬权》云“道无双,故曰一,是故明君贵独道之容。”欲有作为之圣人、侯王,无不欲循道而作,《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朱谦之《老子校释》云:“孔德犹言盛德,此言盛德之容,惟道体之是从也。”[30](P.88)老子自己也明言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贵道而行,“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7](P.57)“母”者“道”也。司马迁说老子著作是言“道德”之意,愚以为“道德”二字即是“依道而行,方能有得”。
原道 既然“贵道”,就要探寻道的踪迹,以为“循道”和“用道”作依据,这就是“原道”。
这里说的“原道”就是追寻万物的起源,探究其规律并加以持守。为何?因为万物的起源不但暗含了事物之所以生成的原因,而且还预示着事物发展的趋向。知道万物的起源,详察其发展的规律,圣人就能够统摄道之纲纪,“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麋论天地之纪”[12](P.90)
万物的起源即道的起源与“名”有何关系呢?道家论事,重始终如一,“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27](P.8)为何?因为“始制有名”。可见道家言“名”必从天地万物起源始,言天地万物必从“道”始。《经法·四度》曰“执道循理,必从本始”[12](P.23)物来之前必然有形,有形则可名,《称》云“有物将来,其刑(形)先之。建以其刑(形),名以其名。”[12](P.89)有形有名,就得正形正名,确定万事万物的秩序。《经法·论约》“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刑(形)名。刑(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筴”[12](P.39)《经法·道法》也云 “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象匿正矣。”[12](P.1─2)天下有事,皆自有形名声号开始,形名声号已定,则万事可运之于掌握之中,万物秩序自可恢复正常。
循道 如何把握初始之道?那就是“守道”。《老子》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韩非子·主道》云“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老子的“复守其母”和韩非子的“守始”都是“守道”。但是道家的这种“守道”并不是消极的守,而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守道”,那就是“循道”。《十大经·成法》云“循名复一,民无乱纪。”《文子·自然》曰“所谓无为者……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功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吕氏春秋·贵因》载“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皆是指此。
这种“循名复一”和“循理而举事”就要求把握宇宙生发的初始状态。在上古先民的思想里,天地开辟之前,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团混沌,“混沌”或作“浑沌”。道家继承了这一思想,并且加以发挥。道家言宇宙的形成,大多以清浊之气来描绘天地将开未开的状态,这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里都有记载。《恒先》云“浊气生地,清气生天”,[31](P.291)《淮南子·天文训》曰“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这种将开未开混为一团的清浊之气就是“混沌”。 “‘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8](P.1353)因循道之规律,以物为法,根据物的形状给物定名,于是把这种万物起源的混沌状态定为天地之名。因道家之“道”重视万物之始,于是又将“混沌”以为道家之术名。《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章记载孔子论“为圃者”所行之术为“浑沌氏之术”。[9](P.196)同篇“谆芒将东之大壑”章记载谆芒对有关“神人”的解释,“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庄子集释》“疏:夫忘照而照,照与三景高明;忘生而生,生将二仪并乐。故能视万物之还原,睹四生之复命,是以混沌无分而冥同一道也。”[9](P.198)可见万物四生还原复命到混沌,合符道之规律。关于《庄子·天地》这两章的制作时代,有学者经过详细考证,认为是战国期间庄子派或庄子后学的作品,[32](P.146)是论确凿可据。可见,“浑沌”为道家之“道名”和道家论道时都注重“复朴”,这两种观念已经成为战国时期道家中流行的思想,以至假借孔子称道之。道家以宇宙万物起源的初始状态“浑沌”来命名天地和自己尊崇遵循的道术,足见道家对万物起始和形名的重视。
用道 如前所言,老子的“复守其母”,韩非子的“守始”都是追寻和回归宇宙生发的“混沌”状态,也就是“循名”或“循道”。“循道”往前一步就是“用道”,“用道”包括害者不处益者取之两个方面,但论述时常常统而言之。此等论述在《老子》中较多,试简言几例以明之。第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一章“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等等不一而足,不再赘言。
以上所言“贵道”─→“原道”─→“循道”(也就是“法道”)─→“用道”之思想,可与《太一生水》“托其名”相发明。
四、《太一生水》文本制作主旨的探索和“托其名”的内涵
1、文本制作的主旨和宇宙生成过程逆向追述的原因
正如前所述,探求自然规律,把自然规律引申和运用到社会人事,作为人修身治世的基本准则,这是道家的基本路数。虽然目前所见的《太一生水》论述宇宙生成的篇幅占了文本的大部分,但是文本的制作者依然是走“谈天道必归结到人事”的理路。“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就是非常明显的证明。作者借阐发宇宙生成的过程来体现“太一”(即“道”)的绝对性和至上性,以及“太一”利万物之生而不争的品格,提出“以道从事者”或“圣人”必须因循“太一”(即“道”)之规律,以此行事方能“功遂身退”。这才是文本的真正落脚点和主旨。这样一种制作方式完全符合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的重要特征。
与目前所能见到的其他先秦秦汉时期宇宙生成论著作相比,《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过程的逆向追述是非常独特的。不过,《太一生水》之所以要用大量的篇幅去进行宇宙生成过程的逆向追述的原因,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上的支持。《老子》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7](P.9)万事万物的发展虽然纷繁复杂,但是都要回归到它的本根,回归本根就是符合道的规律。《管子·白心》云“原始计实,本其所生。知其象则索其形,缘其理则知其情,索其端则知其名。”探究事物的起始,考察事物的实际,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本;知道事物的象就可以索求其形状,沿着事物的理路就可知道事物的情状,通过索求事物的生发之端就可知道事物之名。马王堆帛书《经法·道法》载“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12](P. 2─3)反向追寻宇宙生发的开端,能够知道人生祸福的发生原因,……因此体道者上能明白天道反复的道理,中能了解君道和臣道的区别,下能详察万物的起始和最终,但是又不先入为主。这都告诉我们,《太一生水》进行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是反向索求万物的起始和形名,以便为“托其名”作理论上的铺垫,或者说是对“原道”过程的重视。
2、“青(请)昏(问)”应厘定为“青昏”而非“请问”和典籍中见“道”是天地之字
我们再来看看本文开篇所引的《太一生水》的那段文字。从这里我们知道,在《太一生水》中天地初开时的形状是“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如前所引,上博简《恒先》云“浊气生地,清气生天”,传世文献《淮南子·天文训》也云“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可见,宇宙初生时的情状就是“清浊”(或谓之“混沌”“浑沌”)。而“浊”与“浑”(或“混”)意义相同,按照稷下道家的说法“‘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 “清浊”或“清浑”(“清混”)就是天地初开时的名。而“浑”(或“混”)与“昏”音同而通假,上博简《恒先》论述宇宙生成时就用“昏”而不用“浑”(或“混”),云“昏昏不宁,求其所生。” [31](P.290)在楚简文字里,“青”皆可与“清”、“精”、“静”通假,如郭店简《老子》甲“我好青(静)而民自正”[1](P.113)。郭店简《老子》乙“青(清)胜热,清清(静)为天下正”[1](P.118)。故“清浑”(或“清混”)又可作“青昏”,即“青昏”是“天地”初开时的名。天地既开,就伴随有其运行的规律,就是“道”的产生。这样“道”从其本源来说,是“先天地生”;从其运行规律来说,伴随天地而生,故“道”就是天地的字。所以《太一生水》说“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这样将“青(请)昏(问)”二字释读为“青昏”,无论是从思想渊源上还是从文字学上或是从出土文献实物记载上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说“道”既先天地而生,又伴随天地而生呢?一方面,是因为“道”有两种含义,如上所说,“道”从其本源来说,是“先天地生”,从其运行规律来说,伴随天地而生。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道家出于理论上的需要。在上古先民、前贤或儒家及其他学派那里,上帝或天地是万物的源头和主宰,而道家要从思想上进行革新,就在上帝或天地之前安插了“道”、“虚无”或“太一”这一概念。先秦道家认为有形之物不能生物,万物生发之前必有一非物。竹书《恒先》开首就说“恒先无有”,《庄子·知北游》云“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有其物也。犹有其物也,无已。”《庄子·庚桑楚》也云“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这一非物就是“无”,也就是起源意义上的“道”。这也说明了《太一生水》中为什么无形的“太一”会生出有形的水来。
当然也有学者否认“道”是天地之字,认为古书中从未见“道”是天地之字的说法。[3](P.222)果真如此吗?即使古书中没有这一说法,我们也不能排除该文本作者创作了这一说法,文本中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现今看来不是作者的独创吗?并且仔细翻检古书,以“道”为天地之字的思想可以找出几例来。《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此处“天地”显然不是指空间意义上的“天地”,也不是指自然界,因为既然讲“孰为此者?”显然是一种外力或规律,那就是“道”。《鹖冠子·道端》“天者,万物所以得立也,地者,万物所以得安也。故天定之,地处之,时发之,物受之,圣人象之。”能够使“万物所以得立”“万物所以得安”的不是“道”又是什么?这种以“天”、“地”分言“道”或者“道”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在下文就是以“之”指代。正因为“道”的绝对性和至上性,所以用起强调作用的“故”字加以连接。如果前面的“天者”“地者”不是指“道”,那么接下来的“天定之,地处之”(天依道而定,地凭道而处)显然无法理解。
3、“托其名”的真正内涵
综合以上考证,我们就可知道,在“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中,四个“其”字都是指起源意义上的“天地”。作者反复强调的所托之名就是天地初开时万物起源意义上的“浑沌”名,也即见于《庄子·天地》的“浑沌氏之术”名。“浑沌”即《太一生水》中之“青昏”,是道家之术名。“以道从事者”和“圣人”分别是指什么?《申子·大体》云“君设其本,臣操其末……为人臣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伊尹·九主》曰“名命者,符节也,法君之所以强也。法君执符以听,故自强之臣莫敢伪会以当其君。……是故法君执符以职,则伪会不可□主。”[28](P.29─30)根据《申子·大体》“为人臣者,操契以责其名”和《伊尹·九主》“法君执符以听”“故法君执符以职”,愚以为,“以道从事者”指体道的臣下,在《老子》中被称为“以道佐人主者”,而“圣人”就是“得道”的“人主”或“侯王”。他们为何要“托其名”?即如前所述道家“贵道”,主观上是由道家“功成身退”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客观上是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以及道“生而不有”的品格决定的。前者在《太一生水》文本中表现为“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亦即追求的一种良好功效。后者比较复杂,在《太一生水》文本中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表现为“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生而不有”的品格表现为“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藏于水”,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行于时”,时与万物的生成有紧密的联系。《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及万物之生成,老子言道,孔子说天。黄老帛书《十大经·姓争》“两相养,时相成”[12](P.66)与《太一生水》文本中两两相辅而生物极其吻合。而“托其名”的真正含义就是按照文本第一段对宇宙生成过程进行逆向追述,上溯至天地的源头,因“青昏”之名,循“道”之字,以行“浑沌氏之术”。“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8](P.1353)前已指出,“名”有“正名”“倚名”之别,依托“正名”和“倚名”来治世行事,其结果是明显不同的。“昔者尧之治天下也以名,其名正,则天下治;桀之治天下也亦以名,其名倚,而天下乱。是以圣人贵名之正也。”[29](P.312)托名之后为何会有“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的良好功效?其原因除开上述道的至上性和绝对性以及“生物不物”的品格外,还因为“托其名”包含了“正名”的内容和采取有利于万物(包括民众)的措施,《十大经·前道》云“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12](P.80)这样看来,“托其名”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事物之起源,因循事物之规律的活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追寻事物的根源,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并遵循这一规律,找出问题的根结,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做任何事情没有不成功的。马王堆帛书《十大经·姓争》“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12](P.66)韩非子也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33](P.99)
余论、由重名思想对残缺简的推测
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在文本的写作方面与《太一生水》是同一理路的,传世文献有《文子·道原》、《淮南子·原道》,出土文献有马王堆帛书《道原》、上博简《恒先》等,都是先叙述宇宙生成,再言因循道之规律。上述四篇文献都是完整的(或谓前两篇文献可能出自同一来源,此处不论),将它们与《太一生水》进行比较,我们就可发现目前所能见到的《太一生水》所阐释的因循道之规律之内容极为简单,相对而言其所描述宇宙生成的文字就过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再从道家“推天理以明人事”,其论事重点旨在人事的思想理路来看,其所言因循之理之内容也应该比现今所见到文本文字要多。因此愚以为目前所见的《太一生水》文本不是一完整的篇章,极有可能缺简。或者因时间太久而腐朽,如第八、九两枚残简就腐朽过甚;或者说竹简下葬时就只选择了文本的一部分,此种情况与同墓下葬的简本《老子》一样,这最有可能;或者竹简曾经被盗,如此则失散更多,但这一说法需要考古学上的支持。不过所缺的部分不会太多。另外该文本论宇宙生成的内容比较原始,人事因循规律的语言简短素朴,没有艰涩难懂的语句,与上述四篇文献不类。根据人类逻辑思维由简至繁的发展通例来看,《太一生水》的制作时间要早于其他各篇,其他各篇是对《太一生水》的继承和发挥。
参考文献: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A].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A].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0.
[4].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A].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0.
[5].陈伟.郭店竹书别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6].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诸子集成》第三册王弼注《老子道德经》[M].上海:上海书店,1996.
[8].《百子全书》第二册管仲撰《管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4.
[9].《诸子集成》第三册郭庆藩注《庄子集释》[M].上海:上海书店,1996.
[10].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百子全书》第三册公孙龙撰《公孙龙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13].《诸子集成》第二册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96.
[1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6].《百子全书》第三册吕不韦撰《吕氏春秋》[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7].《百子全书》第三册尹文子撰《尹文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4.
[18].陈柱.诸子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
[19].陆玉林.中国学术通史•先秦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百子全书》第五册庄子撰《庄子南华真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4.
[21].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22].《诸子集成》第三册张湛注《列子·序言》[M].上海:上海书店,1996.
[23].班固.汉书(上)[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4].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5].《百子全书》第一册扬雄撰《法言》[M].长沙:岳麓书社,1994.
[26].《百子全书》第三册刘安撰《淮南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4.
[27].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8].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9].申子.商君书·韩非子·附录一申子·大体[M].岳麓书社,1996.
[30].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2].张恒寿.庄子新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3].《诸子集成》第五册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96.
Probing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inistering A Country In Taoism Name” Of Tai─Yi─Sheng─Shui
TAN Bao─g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nna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na, China)
Key Words: Chu bamboo version unearthed at guodian; Taoist; Tai─yi─sheng─shui; Thought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one’s status, Ideology of status in a society;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in Taoism name.
Abstract: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 and ministering a country in Taoism name” of Tai─yi─sheng─shui implies profound and abundant thought, Probing it will help us to comprehend correctly other questions interrelated.
1、作者简介:谭宝刚(1969──),男,湖南洞口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先秦出土文献文学和古代汉语言文字。通讯地址:河南开封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宝刚收,邮政编码:475001.
注释1、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名理》云“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 审 ,则 循名厩(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审察名理终始,是谓究理。……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 也 ,见正道循理,能举曲直,能举终始。故能循名究理。”□内字原缺,现据魏启鹏先生笺证补,见魏启鹏著《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书〉笺证》,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版,第88─89页。
注释1、如今本《老子》第一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七章,第四十一章,见《诸子集成》第三册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上海书店1996年版。《黄帝四经》也是如此,见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文物出版社197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