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的大量出土,更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古佚籍、古抄本,所以吸引了大量的学者予以关注。笔者最近把上博简先是粗略读过一遍,以求对其整体内容和字形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给进一步研究先打一个初步的基础,若有心得,则于旁标记。由于简帛研究文章大量刊布,且其发表刊物极为广泛,读毕所有文章,再行撰文,当然是最好的研究方法,但实现起来也不容易。所作几条札记,还是浅层次上的,谈不上是什么研究,亦因为读书未遍,也不知是否全为人所道及,姑借简帛研究网站一块地方,请求贤者指教。
《民之父母》
1.7简“可志是
”,本篇的整理者濮茅左先生以为此字右上所從為《說文》“匚”字,讀與傒同,與“尼”、“迡”音可通假。此旁亦见于《从政(甲)》13简,整理者张光裕先生认为此旁是耳形之讹,字从尸耳声。季旭昇先生同意张说,云楚文字是把尼的下部原来的“人”旁聲化為了耳聲[1]。
我们不同意耳声之说,“耳”在郭店简、包山简以及上博简中的写法与此区别明显,不容牵合。此旁就是《说文》的“匚”部,匿、區、匽等从之,其意就是“藏隐”。此字段玉裁定为十六部,“尼”为十五部。十五、十六部关系密切见于段注很多字的说解中,如“茈”及其他从“此”声的字等。
《子羔》
1简“昔者而弗殜也,善与善相受也”,“弗殜”,整理者读为“殁世”。按,弗义即不,“弗殜”即“不世”,世,《玉篇·世部》:“世,父子相继也。”《周礼·秋官·大行人》“世相朝也”郑玄注:“父死子立曰世。”《吕氏春秋·圜道》“皆欲世勿失矣”高诱注:“父死子继曰世。”
《鲁邦大旱》
6简“公豈不食攴梁(粱)飤肉哉”,食攴,整理者认为从食,会意兼形声,读为“饱”。按此字当是“簋”字,这种从食的“簋”见于金文,参《金文编》299-301页。此处当读为“匓”。“匓”,《说文·勹部》:“匓,饱也。……民祭,祝曰:厭匓。”段注:“厭当作猒,饱也,求鬼神之猒饫也。”铭文“匓”字即“猒饫”义。这种意义的“匓”见于作册夨令簋(《集成》8.4300-4301,西周早期)“用匓寮人妇子”,又见于命簋(7.4112,西周早期)“其永以多友
飤”,字形有所省略。黄德宽和徐在国都认为是从食攴声[2],我们认为对于经常作义符的偏旁,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轻易言其表声。
《从政》乙篇
4简第五字整理者未释出,第六字从母从心,原读为“诲”。按第五字当是“谘”,它和第六字一起读为“谘谋”。《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谋。”“谘”同“咨”,义即谋也。
《容成氏》
1简“其德○清”,○整理者隶为“酋”,何琳仪读“酒清”,黄德宽读作“尊清”[3],均难以令人信服。我们认为此字当是“詹”的省写,这种省写的“詹”见于战国时期的王命传赁铜龙节,字作
,上博简《缁衣》9号“民具尔詹(瞻)”,詹作
,此简中读为“澹清”。但此字跟见于上博简《缁衣》24简的“猷”所从相同。我们也主要是从意义上加以疏通,证据虽不充分,但也还算有一定的可信性,姑记于此。
[3]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