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這裏是我們收集整理的有關張家山漢墓竹簡的論著目錄。其中疏漏、錯誤在所難免,請大家指正、補充。目錄先列中文部分,次列外文部分。附錄中則是未能查驗的資料。廣瀨薰雄學兄于日文資料助我良多,同學魯家亮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謹此致謝。
一、中文部分
1, 張家山漢墓竹簡一般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余章瑞:《湖北江陵發現一批珍貴的西漢竹簡,久已失傳的蕭何漢律得以重見》,《人民日報》,1985年1月17日第4版。
饒正州、沈立本:《奇跡中的奇跡——江陵張家山漢墓竹簡出土記》,《湖北日報》1985年1月17日第2版。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85年1期。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概述》,《文物》,1985年1期。
彭 浩:《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大批珍貴竹簡》,《江漢考古》,1985年2期。
朱 由:《介紹近年江陵張家山出土的西漢簡書》,《書法》 ,1986年5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9期。
彭 浩:《湖北江陵出土前漢簡牘概說》,載大庭修主編《漢簡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日本關西大學出版會,1993年11月。
李學勤:《論張家山247號墓漢律竹簡》,載大庭修主編《漢簡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日本關西大學出版會,1993年11月;又收入《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胡平生:《中國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概述》, 載大庭修主編《漢簡研究的現狀與展望》,日本關西大學出版會,1993年11月。
陳 偉:《張家山漢簡雜識》,香港大學“第一届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3月。
李學勤:《張家山漢簡研究的幾個問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3 期。
高 敏:《漫談<張家山漢墓竹簡>的主要價值與作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3期。
姜建設:《談談張家山漢簡的幾個問題》,2002年5月24日在河南師範大學歷史系演講。
張小鋒、沈頌金:《張家山漢墓竹簡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2003年2期。
劉 釗:《<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注釋商榷(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3 期,又“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uzhao02.htm,2002/02-01)。
王貴元:《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Wssf/2003/wangguiyuan01.htm ,2003-06-03)。
2,曆譜
黃一農: 《江陵張家山出土漢初曆譜考》,《考古》,2002年1期。
3,張家山漢律一般
張建國:《叔孫通定<傍章>質疑——兼析張家山漢簡所載律篇名》,《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6期;又載《帝製時代的中國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
胡仁智:《由簡牘文書看漢代職務罪規定》,《法商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法學版)》2001年3期。
蔡萬進、吳亮:《從張家山漢簡看楚漢法統關係》,《中州學刊》,2002年4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適用刑罰原則》,《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4期。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漢代訴訟關係》,《文史》第60輯,2002年第三輯,中華書局。
孫家洲:《再論“矯制”——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劄記》,“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閻曉君:《張家山竹簡漢律散論》,“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孫家洲:《從張家山漢簡看漢初“矯制”之法》,《光明日報》,2002年9月24日B3版。
崔永東:《張家山出土漢律的特色》,《政法論壇》第20卷第5期,2002年10月。
張建國:《論西漢初期的贖》,《政法論壇》第20卷第5期,2002年10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刑罰等序及相關問題》,《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4,二年律令
楊 建:《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張建國:《試析漢初“約法三章”的法律效力——兼談“二年律令”與蕭何的關係》,《法學研究》,1996年1期;又載《帝製時代的中國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中國史研究》,2002年2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繼承關係的法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2期。
張俊民:《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淺析》,《隴右文博》,2002年2期。
老 冷:《張家山漢簡研討班紀要(一)》,“往復論壇-史學-史林雜識”(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s=553380581ba1274c68c7fea0e3238e2c&threaded=9116,2002-3-21)。
老 冷:《張家山漢簡研討班紀要(二)》,“往復論壇-史學-史林雜識”(http://www.wangf.net/vbb/showthread.php?s=553380581ba1274c68c7fea0e3238e2c&threaded=9119,2002-3-27。
高 敏:《西漢前期的“傅年”探討——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劄記之六》,《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3期。
謝桂華:《<二年律令>所見漢初政治制度》,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3期。
李均明:《<二年律令·具律>中應分出<囚律>條款》,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3期。
徐世虹:《對漢代民法淵源的新認識》,《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3 期。
彭 浩:《<津關令>的頒行年代與文書格式》,《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3 期。
李均明:《漢簡所反映的關津制度》,《歷史研究》,2002年3期。
李學勤:《試說張家山簡<史律>》,《文物》,2002年4期。
高 敏:《論西漢前期芻、稾稅制度的變化發展——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劄記之二》,《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所見“妻悍”“妻毆夫”等事論說》,《南都學壇》,2002年4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鹽政史料》,《文史》第61輯, 2002年第4輯,中華書局。
李均明:《中國古代法典的重大發現——談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二年律令〉簡》,《中國文物報》2002年5月3日7版。
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期。
大庭修:《關於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的津關令》,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中日韓古代法律文獻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5月。後以《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の津關令にっいて》為題,載於《史料》第179號,2002年。
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秩律>四“公主”說》,載周天游主編《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九)》,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行政關係的法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制約行政權的法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劉華祝:《關於秦律、漢律中的“三環”問題》,“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溫樂平:《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初期平價制度》,“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日]水間大輔:《秦律、漢律的殺人罪類型——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為中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曹旅寧:《張家山漢簡盜律考》,“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高 凱:《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漢代的“女戶”問題》,“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張俊民:《〈二年律令·行書律〉淺析》,“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廖伯源:《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一期,2002年;又載《社會科學戰綫》,2003年3期。
高 敏:《從〈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賜爵制度》,《文物》,2002年9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收律>與家族連坐》,《文物》,2002年9期。
彭 浩:《讀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文物》,2002年9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見規範人口管理的法律》,《政法論壇》第20卷第5期,2002年10月。
王子今:《漢初查處官員非法收入的制度——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劄記》,《政法論壇》第20卷第5期,2002年10月。
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所見漢代的繼承法》,《政法論壇》第20卷第5期,2002年10月。
南玉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所見刑罰原則》,《政法論壇》第20卷第5期,2002年10月。
高 凱:《<二年律令>與漢代女性權益保護》,《光明日報·理論週刊·歷史》,2002年11月5日。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田律>與青川秦木牘<為田律>比較研究》,載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與漢初貨幣》,《中國文物報》,2002年11月22日7版;又載《中國錢幣》,2003年2期。
邢義田:《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讀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法律史研究室講座, 2002年12月。
楊 建: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簡釋》,載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紹侯:《呂後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2002年12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奴婢考》,《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四號,臺灣蘭台出版社,2002年。
王 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雜考》,“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Wssf/2003/wangwei01.htm,2003-01-21)。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1期。
周振鶴:《〈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學術月刊》,2003年1期。
王子今:《張家山漢簡<賊律>”偏捕”試解》,《中原文物》, 2003年1期。
曹旅寧:《張家山漢簡盜律考》,《南都學壇》,2003年1期。
陳 偉:《張家山漢簡<津關令>涉馬諸令研究》,《考古學報》,2003年1期。
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漢初二十級軍功爵的價值——〈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四》,《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
王子今、馬振智:《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置》,《四川文物》,2003年2期。
王彥輝:《從張家山漢簡看西漢時期私奴婢的社會地位》,《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概述》,《長沙三國吳簡曁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子今、劉華祝:《說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津關令>所見五關》,《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1期。
楊振紅:《秦漢“名田宅制”說——從張家山漢簡看戰國秦漢的土地制度》,《中國史研究》,2003年3期。
臧知非:《張家山漢簡所見西漢礦業稅收制度試析——兼談西漢前期“弛山澤之禁”及商人兼併農民問題》,《史學月刊》,2003年3期。
臧知非:《漢代田稅“以頃計征”新證——兼答李恆全同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
閻步克:《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中國史研究》,2003年3期。
張家山漢簡研讀班:《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校讀記(上)》,“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hangjiashan01.htm, 2003-04-24)。
高 敏:《關於漢代有“戶賦”、“質錢”及各種礦產稅的新證——讀〈張家山漢墓竹簡〉》,《史學月刊》,2003年4期。
王子今、范培松:《張家山漢簡<賊律>“叚大母”釋義》,《考古與文物》,2003年5期。
廖伯源:《<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秩律>酇侯國雍縣考》,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講座,2003年6月5日。
徐世虹:《張家山二年律令簡中的損害賠償之規定》,《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王子今:《“偏妻”“下妻”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劄記》,《華學》第六輯,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邢義田:《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2003年7月。
于振波:《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漢代名田制》,“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yuzhenbo01.htm, 2003-9-24)。
何有祖:《〈二年律令〉零释一》,“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heyouzhu01.htm,2003-10-17)。
黄锦前:《〈二年律令·置後律〉札记》,“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25,2003-10-21)。
何有祖:《〈二年律令〉零释二》,“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heyouzhu02.htm,2003-10-23)。
黎明釗:《張家山〈二年律令·戶律〉讀記》,“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2003年10月22-24日。
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修订)》,“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49,2003-11-23)。
高 敏:《從〈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土地制度》,待刊。
高 敏:《從高祖五年詔看〈二年律令〉的適用年代》,待刊。
高 敏:《〈二年律令〉中〈傅律〉與〈置後律〉的意義與作用探討》,待刊。
5,奏讞書
《<奏讞書>解說(上、下篇)》,《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第三卷“兩漢魏晉南北朝法制卷”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漢代法制考論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第三卷“兩漢魏晉南北朝法制卷”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一)》《文物》,1993年8期。
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上)》,《文物》,1993年8期。
彭 浩:《談<奏讞書>中的西漢案例》,《文物》,1993年8期。
楊劍虹:《漢簡<奏讞書>所反映的三個問題》,《江漢考古》,1994年4期。
高 敏:《漢初法律系全部繼承秦律說――讀張家山漢簡<奏讞書>劄記之一》,《秦漢史論叢》第六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釋文(二)》《文物》,1995年3期。
李學勤:《<奏讞書>解說(下)》,《文物》,1995年3期。
彭 浩:《談<奏讞書>中秦代和東周時期的案例》,《文物》,1995年3期。
羅鴻瑛:《漢代奏讞制度考析》,《現代法學》,1996年5期。
朱紹侯:《從〈奏讞書〉看漢初軍功爵制的幾個問題》,載李學勤主編《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
陳根發:《漢簡<奏讞書>和秦漢刑事訴訟程式初探》,《中外法學》,1997年2期。
張建國:《漢簡<奏讞書>和秦漢刑事訴訟程式初探》,《中外法學》,1997年2期。
張建國:《關於漢簡<奏讞書>的幾點研究及其它》,《國學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 偉:《〈奏讞書〉所見漢初“自占書名數”令》,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 建:《<奏讞書>地名劄記(四則)》,《江漢考古》,2001年4期。
黃人二:《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第三試釋》,“簡帛研究網站”(www.bamboosilk.org/wssf/2002/huangrener03.htm2002-8-22)。
宮宅潔:《秦漢時期的審判制度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黃人二:《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案例第十七簡釋》,“簡帛研究網站”(www.jianbo.org/wssf/2002/huangrener04.htm,2003-4-25)。
岳慶平、張繼海:《<奏讞書>所見的古代城市》,《長沙三國吳簡曁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6,脈書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成都出版社,1992年月6月。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釋文》,《文物》,1989年7期。
連劭名:《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初探》,《文物》,1989年7期。
馬繼興:《張家山漢簡<脈書>中的五種古醫書》, 《中醫雜誌》,1990年5期。
史常永: 《張家山漢簡<脈書>、〈引書〉釋文通訓》,《中華醫史雜誌》,1992年3期。
劉 釗:《關於馬王堆和張家山出土醫書中兩個詞語解釋的辨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4年5期。
陳國清、韓玉琴:《張家山漢簡<脈書>與五行學說》,《上海中醫藥雜誌》,1997年2期。
杜 勇:《張家山漢簡<脈書>古病名釋義》,《湖北中醫雜誌》,1997年5期。
夏慶、劉士敬:《帛書<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與簡本<脈書·十一經脈>的相互訂正》,《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8年1期。
辛立、陳易新:《關於<脈書>和<靈樞經脈管>中“脈”的探討》,《中國針灸》,1999年1期。
夏慶、邢福軍、劉士敬:《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及簡本<脈書·十一經脈>對<靈樞>有關文字的考證》,《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9年3期。
侯書偉、胡志強、譚奇文:《<脈書·十一經脈>新探》,《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年3期。
符友豐:《從鼠疫流行看漢簡<脈書>》,《醫學與哲學》,2002年12期。
7,算數書
彭 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注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劉金華:《<算數書>集校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李學勤:《中國數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江陵張家山漢簡一瞥》,《文物天地》,1985年1期;《李學勤集》,322-326頁,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陳耀鈞、陳燕萍:《<算數書>與<九章算術>》,《湖北省考古學會論文集(一)》,武漢大學學報編輯部出版,1987年。
杜石然:《江陵張家山竹簡<算數書>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1988年3期。
城地茂:《有關中國湖北省江陵縣張家山遺跡出土竹簡“算數書”》,《數學史研究》(日本),通卷117號,1988年4期。
陳耀鈞:《我國第一部數學著作〈算數書〉》,《中國文物報》,1991年4月28日四版。
李憲忠、段興亞:《從張家山出土<算數書>談中國初等數學體系的形成》,《中原文物》,1999年2期。
江陵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江陵張家山漢簡<算數書>釋文》,《文物》,2000年9期。
彭 浩:《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算數書>》,《文物》,2000年9期。
蘇意雯、蘇俊鴻、蘇惠玉等:《<算數書>校勘》,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三卷第十一期,2000年。
洪萬生:《〈算數書〉初探》,《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第45卷第2期,2000年。
洪萬生:《〈算數書〉的幾則論證》,《台灣歷史學會通訊》,2000年11期。
鄒大海:《關於〈算數書〉的幾點研究》,在2000年10月舉行的"紀念祖沖之逝世150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宣讀,以《初觀〈算數書〉》為題刊於《中國文物報》2001年3月14日第7版。
鄒大海:《出土<算數書>初探》,《自然科學史研究》,2001年3期,又“簡帛研究網站”
(http://bamboosilk.org/Zzwk/2003/Z/zhoudahai01.htm,2003-01-08)。
郭世榮:《<算數書>勘誤》,《內蒙古師大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1年3期。
郭書春:《〈筭數書〉的校勘》,《中國科技史料》, 2001年3期。
郭書春:《中國最早的數學著作〈算數書〉》,《中華讀書報》,2001年12月26日9版。
劉玉堂、劉金華:《江陵張家山漢簡<算數書>釋文辨析》,《理論月刊》,2002年1期。
洪萬生、林倉億:《<算數書>“少廣”一問的反思》,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2002年。
洪萬生、林倉億:《<算數書>部分題名的再校勘》,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 2002年。
吳任哲:《《張家山漢簡<算數書>注釋》讀後有感》,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2002年。
洪萬生:《<算數書>趣題舉隅》,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2002年。
洪萬生:《關於〈算數書〉體例的一個備註》,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十期,2002年。
城地茂:《有關<算數書>的成立年代》,“京都大學數理解析所講究錄”之1257,《數學史研究》,2002年4月。
彭 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的“並租”與“啟縱”》,《考古》,2002年5期。
段耀勇、鄒大海:《<算數書>中“以睘材方”、“以方材睘”兩問校證》,“簡帛研究網站”
(http://bamboosilk.org/wssf/2002/duanzhou01.htm,2002-12-24)。
郭書春:《試論<算數書>的理論貢獻與編纂》,《法國漢學》,第六輯,中華書局,2002年。
彭 浩:《從張家山漢簡<算數書>到<九章算術>》,《長沙三國吳簡曁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金華:《〈江陵張家山漢簡〈算數書〉釋文〉校釋》, 《考古與文物》2002年增刊,漢唐考古專號, 2002年12月。
郭書春:《試論〈筭數書〉的數學表達方式》,《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3期。
劉金華:《張家山〈算數書〉“乘”簡試析》,“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041,2003-11-9)。
8,蓋廬
紹 鴻:《張家山漢墓古竹書<蓋廬>與<伍子胥兵法>》,《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
田旭東:《張家山漢簡<蓋廬>中的兵陰陽家》,《 歷史研究》, 2002年6期。
許學仁:《張家山M247漢簡〈蓋廬〉篇釋文訂補》,“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年7月,上海。
田旭東:《試析張家山簡〈蓋廬〉中的兵陰陽之術》,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西安。
曹錦炎:《論張家山漢簡<蓋廬>》,《東南文化》,2002年9期。
9,引書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巴蜀書社,1995年5月。
張家山漢簡整理組:《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文物》,1990年10期。
彭 浩:《張家山漢簡<引書>初探》,《文物》,1990年10期。
李學勤:《<引書>與<導引圖>》,《文物天地》,1991年2期。
連劭名:《江陵張家山漢簡<引書>述略》,《文獻》,1991年4期。
鄧春源:《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一)》,《醫古文知識》,1991年4期。
鄧春源:《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續編)》,《醫古文知識》,1994年2期。
吳志超:《張家山漢簡導引專著<引書>述探》,《體育文史》,1995年5期。
鄧春源:《張家山漢簡“引書”譯釋(續完)》,《醫古文知識》,1996年4期。
王曉萍:《江陵張家山漢簡<引書>對養生學的貢獻》,《中醫文獻雜誌》,1997年3期。
陳斯鵬:《張家山漢簡<引書>釋文注釋商補》,“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chensipeng02.htm,2002-10-18)。
10,相關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第四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冊)》第七節“秦漢簡牘和石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駢宇騫、段書安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概述》(張家山漢簡部分),臺灣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朱淵清:《再現的文明——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張家山漢簡部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于振波:《秦漢法律與社會》,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崔永東:《金文簡帛中的刑法思想》(張家山漢簡部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
曹旅寧:《秦律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崔永東:《簡帛文獻與古代法文化》(張家山漢簡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 》(張家山漢簡部分),東方出版社,2000年4月。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張家山漢簡部分),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張家山漢簡部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楊 寬:《戰國史·七·醫學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 宇:《伍子胥兵法破解》,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3年8月。
陳耀鈞、閻頻:《江陵張家山漢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考古》,1985年12期。
李 迪:《江陵張家山漢墓墓主是誰?》,《數學史研究文集》,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
石雲子:《揭開江陵張家山西漢墓主之謎》,《中國文物報》,1994年4月10日。
黃展嶽:《張家山不會是張蒼墓》,《中國文物報》,1994年5月1日。
冨谷至:《21世紀的秦漢史研究——從簡牘材料出發》,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
于振波:《近三十年大陸及港臺簡帛發現、整理與研究綜述》, 《南都學壇》, 2002年1月;“簡帛研究網站” (http://www.jianbo.org/Zzwk/2003/Y/yuzhenbo01.htm,2003-02-18)。
陳振裕:《七十年代以來湖北出土秦漢簡牘概述》,“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bamboosilk.org/zzwk/2002/c/chenzhenyu.htm ,2002-8-22)。
李解民:《新世紀輝煌的開端——2001年新版簡牘圖書述評(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2年8期。
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
汪桂海:《漢代文書的收發與啟封》,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
胡平生:《簡牘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3期。
汪桂海:《漢簡叢考(一)》,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日]角谷常子著,陳清、胡平生譯:《秦漢時代的贖刑》,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
[日]藤田高夫:<秦漢罰金考>,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
車佐賢:《從出土簡牘看秦漢法律制度的繼承和發展》,《甘肅社會科學》,2002年3期。
黎明釗:《漢簡中的官奴婢》,“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蔡靜宜:《秦漢戶籍制度》,“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韓] 尹在碩:《秦漢律所反映的後子制和繼承法》,“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2002年8月,西安。
[韓] 尹在碩:《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反映的秦漢時期後子制和家系繼承》,《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1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南張家界古人堤簡牘釋文與簡註》,《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2期。
劉守芬、王洪波、姜濤、陳新旺:《對中國古代廉政法制制度的歷史考察》,《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
吳榮曾:《秦漢時期的行錢》,《中國錢幣》,2003年3期。
洪淑湄:《漢代之賜杖》,《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2003年。
劉篤才:《漢律考略》,《法學研究》,2003年4期。
何志國:《西漢人體經脈漆雕考──兼談經脈學起源的相關問題》,《大自然探索》,1995年3期。
韓健平:《出土古脈書與三部九候說》,《中華醫史雜誌》,1997年1期。
劉士敬、朱倩 :《“相脈之道”考析》,《中華醫史雜誌》,1997年4期。
羅維前著、鄔文玲譯:《痛的溯源——論痛、厥與經脈中氣迴圈理論的形成》,載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 。
邹大海:《从〈算數書〉和秦简看上古粮米的比率》,《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10月第22卷第4期;又“簡帛研究網站”(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oudahai01.htm,2003-11-23)。
連劭名:《考古發現與先秦易學》,《周易研究》,2003年1期。
王貴元:《漢代簡牘遣策的物量表示法和量詞》,《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巴蜀書社,2002年11月。
二、日文部分
池田雄一:《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讞書〉—中國古代の裁判記錄》,中國の歷史と地理研究會1996年。
池田雄一:《〈奏讞書〉—中國古代の裁判記錄》,刀水書房2002年。
冨谷至:《木簡·竹簡の語る中國古代 書記の文化史》,岩波書店,2003年。
藤田勝久《秦漢帝國の成立と秦・楚の社會――張家山漢簡と『史記』研究――》(《愛媛大學法文學部論集 人文學科編》弟十五號,2003年9月)
飯尾秀幸:《張家山漢簡“奏谳書” をめぐって》,《專脩人文論集》,第56號,1995年。
宮宅潔:《秦漢時代の裁判製度——張家山漢簡〈奏谳书〉ょり见た》,《史林》81卷第2号,1998年。
直井晶子「前漢初期の縣令と門下・舍人――張家山漢簡『奏谳書』案件一六をめぐって」(《史滴》21,1999年)
七野敏光:《(書評)宮宅潔“秦漢時代の裁判制度──張家山漢簡《奏谳書》より見た”》,《法制史研究》49号,法制史学会,1999年。
飯島和俊:《市に集まる人々——张家山汉简“奏谳书”案例二三をめぐって》,《“アジア史における法と国家”》,中央大学出版部,2000年3月。
飯島和俊:《秦漢交替期の雇用関係──「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谳書』」案例22に見える「它県人来乗庸」をてがかりとして》,《唐代史研究》第3卷,唐代史研究会,2000年6月。
飯島和俊:《秦漢時代の軍制──張家山漢簡“奏谳書”に散見する「走士」と“走馬”を手がかりとして》,《中央大学アジア史研究》,第24期,白东史学会,2000年。
學習院大學漢簡研究會:《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谳书〉を讀む》,《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4、5號,2000-2001年。《學習院史學》第38-38、39號,2000-2001年。
學習院大學漢簡研究會:《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谳书〉關系論文目錄》,《學習院史學》第38-38、39號附錄,2000-2001年。
學習院大學漢簡研究會《漢初官吏犯罪三編――江陵張家山漢簡『奏谳書』を讀む》(《中國出土資料研究》七,2003年)
重近啓樹:《<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 の刊行によせて》,《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第3號,2002年。
山田勝芳:《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と秦漢史研究》,《日本秦漢史學會會報》第3號,2002年。
水間大輔:《秦律·漢律における殺人罪の類型——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を中心に》,《史觀》第148冊,2002年。
早稻田大學簡帛研究會:《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竹簡譯註(一)——二年律令譯註(一)》,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創刊號,2002年。
好并隆司:《张家山汉简の律文における“宦皇帝”について》,《别府大学大学院纪要》第五期,2003年3月。
小嶋茂稔:《漢代の國家統治機搆における亭の位置》,《史學雜誌》第112編第8號,2003年。
冨谷至:《亭制に關する一考察——漢簡に見える亭の分析》,載冨谷至主編《邊界出土木簡の研究》,《朋友書店》,2003年。
大西克也:《古代漢語における地域的差異と相互交流——秦楚の出土資料を中心に》,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號,2003年10月。
藤田勝久:《中國古代史における秦、巴蜀、楚——長江流域の出土資料と地域文化》,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號,2003年10月。
水間大輔:《湖南張家界古人堤遺址出土漢簡に見える漢律の賊律·盜律について》,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號,2003年10月。
早稻田大學簡帛研究會:《張家山第二四七號漢墓竹簡譯註(二)——二年律令譯註(二)》,載《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第2號,2003年10月。
三、韓文部分
林炳德:《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ㅎ刑罰制度(I)——肉刑됴罰金刑·贖刑》,《中國史研究》(韓國),第十九輯,2002年。
【附錄】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行書律>考》
《〈算數書〉特刊》,《HPM通訊》第三卷第十一期,2000年11月。
《再論<算數書>》,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2002年。
《<算數書>研究論文目錄》,臺灣師大《HPM通訊》,第五卷第二、三期合刊,2002年。
《關於竹簡“算數書”的若干問題》,祝橫地清先生喜壽《紀念志》,2000,12,21—24。
陳少明:《張家山漢墓竹簡腸道肛門病譯釋與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