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日恭儉>簡1中有:「逆
載道」、「精灋
巽
」二句,本文校釋如下:
第一則:逆
(友)
(以)載道
整理者指出:「逆友」,逆,迎接;
同「友」,相互合作。「逆友」,主動相互合作。「載道」,行道,實行一定的治國方略。[1]
按.逆,《說文解字》:「迎也。」段注云:「逆迎雙聲,二字通用,如禹貢逆河,今文尙書作迎河是也。今人假以爲順屰之屰,逆行而屰廢矣。」
而《玉篇》有云:「逆,魚戟切。迎也。度也。又不從也。」[2]可見,「逆」的解釋不只「迎」一種。本文以為「逆」或作「度」來解釋。《論語.憲問》:「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疏云:「正義曰:此章戒人不可逆料人之詐,不可億度人之不信也。」[3]所以「不逆詐」的「逆」即是「度」的意思。「度」,《爾雅.釋詁》:「靖、惟、漠、圖、詢、度、咨、諏、究、如、慮、謨、猷、肇、基、訪,謀也。」[4]「度」有諮諏詢究,思慮謀劃的意思。所以「逆友」意思或為「度友」,是「度於友」,「和朋友圖究思考道理」的意思,所以簡文後面才接上:「載道」。
「載」有「行」的意思,如《尚書.臯陶謨》:「皐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注云:「載,行;采,事也。稱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為驗。」[5]所以有德之人必能行其德。簡文的「載道」即是整理者所說的「行道」,而「道」或者是和「修身」相關的「正道」。
綜合上述所討論「逆友以載道」意思為「度於友以行修身之大道」。
《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6]讀書人能安於清貧,並且能接近有道德的聖賢之人,端正己身,這是好學的表現之外,本文以為更是「知道行道」,「知行合一」的君子。簡文中的「逆友行道」正是「就有道而學,並且以所知行其大道」的表現。
第二則:精灋(法)
(以)巽(順)
(執/處?)……
整理者說到:「精」精通;「灋」制度準則。「巽」,持拿;
同「藝」,技能。「巽藝」指掌握為官的才能。[7]
按.「精」字有「專一」或「精細」之意,前者如《廣韻》:「熟也,細也,專一也。」如《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注云:「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8]後者如《周易.繫辭》:「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注云:「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9]《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敎也。」疏云:「絜靜精微易教也者,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凶,不為淫濫是絜靜;窮理盡性,言入秋毫是精微。」[10]
本文認為「精」或可解釋成「正、善」之意,在簡文中的解釋會比「專精、精通」的意思,更有積極的意義。
「精」字,《廣韻.清韻》:「正也,善也,好也。」[11]「灋」字,顧野王的《玉篇》說是「法」字的「古文」。[12]《說文解字》:「灋,刑也。」段注云:「刑者,罰辠也。易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引伸爲凡模笵之偁。木部曰:模者,法也。竹部曰:笵者,法也。土部曰:型者,鑄器之法也。」[13]由段注可知「灋」引申的意思是「法度、模範」。所以「精灋」的意思,就是「正法」,就是「善法」,即是「端正好自身的法度模範」。精通法度制度外,更要自身端正以實行才行。所以將「精」解釋為「正、善」比「精通」為積極的意義,即在於此。
「正法」一詞在古籍上相當的有「正法度」、「正法則」等,如:《尚書.商書.盤庚》:「盤庚教于民,由乃在位,以常舊服,正法度。」注云:「用常故事,正其法度。」[14]盤庚教百臣子要端正法度,做好模範。《禮記.禮運》:「故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其中的「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疏云:「王祭五祀以禮而天下法則各得其正也。」[15]這裏說到「祭之以禮」,天下之法可得其正,「法度之正」和「以禮行事」有所相關。
「巽執」,本文以為「巽」有「順」意,而
字讀為「執」,有「處」的意思。《周易.蒙卦》:「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注云:「委物以能不先不為順以巽也。」疏云:「釋童蒙之吉,巽以順也,猶委物於二,順謂心順,巽謂貌順,故褚氏云:順者心不違也,巽者外跡相卑下也。」[16]所以「巽」有「順」、「謙順」之意。「執」字,《禮記.樂記》:「師乙曰:請誦其所聞,吾子自執焉。」注云:「執猶處也。」疏云:「自量已性,執處所宜。」[17]所以「巽執」意當為「順處」,即「謙順以自處」。
所以「精灋以巽執」意思是「正善法度而謙順處世」。《禮記.樂記》有云:「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疏云:「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者,正直而不能包容,靜退即不知機變,廉約自守,謙恭卑退,不能好禮自處,其德狹劣,故宜歌諸侯之風,未能聽天子之雅矣。」[18]這裏提示了:「正直而包容,靜退而機變,廉約自守,謙恭卑退,好禮自處,其德寛大。」這些都是君子當修為的良好德行。
[1]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頁277。
[2] 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北京第2刷,頁49。
[3] 《十三經注疏.論語》藝文印書館,頁129。
[7]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頁277。
[8] 《十三經注疏.尚書》藝文印書館,頁55-56。
[9] 《十三經注疏.周易》藝文印書館,頁169。
[10] 《十三經注疏.禮記》藝文印書館,頁845。
[11] 宗福邦、陳世饒、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第2刷。頁1703。
[12] 顧野王著《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北京第2刷,頁90。
[13] 《說文解字注》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9月初版;1994年7月十一版。頁474。
[14] 《十三經注疏.尚書》藝文印書館,頁127。
[15] 《十三經注疏.禮記》藝文印書館,頁438。
[16] 《十三經注疏.周易》藝文印書館,頁24。
[17] 《十三經注疏.禮記》藝文印書館,頁701-702。
[18] 《十三經注疏.禮記》藝文印書館,頁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