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墓竹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近读该书《太一生水》篇,“天不足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口口口”。此段简文因断简而遗三字未校补,试将其校补为(卑以强),特从五个方面提出佐证分析。
一、天与地对应存在形式比较分析
天与地之间强与弱,不足与有余的互补,其存在形式不可能是指有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有形的地与无形的天,无法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对峙强与弱,更不能建立互补关系,天与地之间的强弱对应,只能是建立在形上之间的阴阳、冷暖、湿燥……等特定形上概念之间的对应或互补,故此段简文的表述内涵,应定位与天与地之间阴阳之气的强弱关系对应才能成立。
二、周易的相关内容比较分析
A. 将简文“天下不足与西北,其下高以强”。同宋儒邵康节对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所作的解释相比较,两文献文理存在明显相同原理,邵文:“所谓先天之学,园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此图园布者,乾尽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阴在北。方布者,乾始于西北,其阳在北”。因西北方天为阴方,天阳不足。西北方地为阳方,地阳而强。故邵解正合简文所述内容,将此段简文意解为,“天阴与西北阳不足,其下(卑地)阳比高(上天)阳强”。
B. 将简文“此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强)”。同样根据邵康节对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所做的解释相比较,两文献也存在明显相同原理。邵文:“所谓先天之学,园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此图园布者,坤尽于子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其阳在南。方布者,坤尽于东南,其阴在南”。因东南方天为阳方,天阳而强,东南方地为阴方,地阳不足。故邵解也合简文所述内容,将此段简文意解为。“地阴与东南阳不足,其上(高天)阳比卑(下地)阳强”。从上面的比较分析说明此简文同《周易》的内容有着某些相关系统联系之处。
三、从古文字用字类比分析
“卑”字与“高”字的对应使用,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文中普遍存在对应使用于天与地的表述。简文西北方位,地在下,地用“下”表示,对应天在上,天用“高”表示;东南方位,天在上用“上‘表示,对应地在下,地用“卑”表示。“下高’对应”上卑“,符合天地对应表述原理,同时符合古代古文文例。《周易》系辞上传就有,天地分别用高卑对应区分的文例,“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四、从古文字用词类比分析
“以强”二字适用,既然此段简文是对不同方位天地阴阳对应关系的表述,“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是西北方天阳不足,地比天强,用“以强”表示;那么根据前面的分析,“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强)”,是以东南方地阳不足,天比地强,故用“以强”表示为适。同时,强字也正为此段简文的韵脚。
五、“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强)”。此段文字余后接着的相关文字文意分析。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对应的就是“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下(卑)地(阳有余)比高(上)天(阳不足)强。
“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对应的就是“地不足东南,其上(卑以强)”上(高)天(阳有余)比卑(下)地(阳不足)强。
根据以上5个方面的佐证分析,故将简文遗缺三字校补为(卑以强),此句完整校补后为“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强)”。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