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李德庆:“太上下知有之...”之我见

2008年04月02日 18:19 李德庆 点击:[]

《楚简老子丙》"大上,下知有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坪太。乐与饵,过客止。"

前边四个“之”皆指“道”,自“有之”、“亲誉之”、“畏之”直至“侮之”,成下贱或递减势,应是“有之”造成的后果,“有之”则“信不足”,其命运就是“不信”或“侮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正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堇(勤)能行於其中。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所以) "太上,下知有之。其即亲誉之,其即畏之,其即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

老子接下来述,与“有之”相比,人君若“犹乎其贵言”,或其所说的“勤能行於其中”,则“成事述功”,甚至“百姓曰我自然也”,即百姓认为这“成事述功”等是自然而然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有什么奇怪的,百姓不知道此乃是“道之动”或“道之用”的结果,事实上老子也认为百姓不知为利(参考“绝知弃辩,民利百倍”言)。(所以)“猷乎其贵言也。成事述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接下来不言自明的是, 在“大道行”的社会里,人人安居乐业,六亲和睦,邦治国兴,正如前面所说“百姓曰我自然也”一样,百姓也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觉新奇,奇怪的倒是”仁义“、”孝慈“、和”正臣“等等这些东西意从何而来,与我何干?所以老子下面接着说“故大道费”久了你才能认识“仁义”(可贵),“六亲不和”已久才知道“孝慈”(之美德),“邦家昏乱”之世才能体现“正臣”(的忠诚)。(所以)“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如果老子续述,可能还有“物美有盗广”,“盗广有严法”,“腐滥有清官”等等天道行世不可想象的东西。

虽然百姓不知所以然, 但“太上”和“上知”知其所以然, 所以能“执大象”使“天下往”而且“往而不害安坪太”,非不害是因为是“自化”也,所以无害。“乐与饵”只能使“过客止”,之后还得“往天下之所往”。所以老子此后又说“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这里的“之”可以含盖“乐与饵”吧。

我认为这段文字甚至通篇(楚简老子)讲的是“道”、“道性”,而不是去建立一个“德”的伦理系统要人们去遵从。人君如果真正领悟“道”的精义,尽管他不知道说什么,但却能知道怎么“行”(想想 "know how" 和 "know what"的区别)。

这可能也是《老子》的玄妙和不好理解的地方吧。

2008年3月31日


上一条:王连成:《郭店楚墓竹简.五行》“返”字的识别与释义 下一条:李 锐:讀《孔子見季桓子》札記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