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簡《蒙》卦:“上九:A尨。”其中的A,原字形作
,今本《周易》作“擊”。整理者濮茅左先生釋爲“
”,並解釋說:“《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司空》‘所弗問而久
之’,‘
’字也作此形。”[1]
按:濮先生用作主要證據的睡虎地秦簡的“
”字,原字形作
,與A相比較,雖然右半从“殳”與从“攵”可以相通,但左半差別很大。从
从糸的“系”字見於上博《周易》第五十四簡,作
,其左半中部从“田”形是非常明顯的,這與睡虎地秦簡的“
”字相合,而A字左半中部从“目”形,差別較大,所以A並不是“
”字。
A應是“動”字。這種寫法的“動”也見於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第十簡,作
,[2]从重从攵。“重”字見於郭店楚簡《成之聞之》第十簡,作
,[3]與A字左半完全相同。
《性自命出》第九至十簡說:“凡性,或動之,或逆之……凡動性者,物也;……” [4]其中的“動”字,可釋爲“觸動”。這是“動”字很常見的一種用法,如《孟子·離婁上》:“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5]
“上九:動尨。”“動尨”即“動蒙”,“動”,觸動;“蒙”,“蒙稚”。《序卦傳》:“物生必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6]
《蒙》卦象徵“蒙稚”,卦義在於揭示“啓發蒙稚”的道理。“動蒙”,今本作“擊蒙”,用猛擊的方法來啓發蒙稚,顯然過於暴烈,不太合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簡文的“動”也比今本的“擊”更爲恰當。
二
第九簡《比》卦:“备筮,元永貞,吉,無咎。”其中的“备”字,原字形作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今本《周易》均作“原”。濮茅左先生說:“‘备’,《說文》所無,‘邍’省文,古文‘原’作‘邍’。”
按:“备”當分析爲从田夗聲,爲“邍”字初文,“邍”所从的“彖”當是累加的聲符。[7]《說文》訓“邍”爲“高平之野”。“备”應是“高原”“原野”之“原”的本字。“原”,《說文》訓爲“水泉本也”,是“源頭”、“本源”之“源”的本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後人以原代高平曰邍之邍,而別製源字爲本原之原。” [8]
今本《周易》“原筮”主要有三種解釋:一是孔穎達《周易正義》釋爲“原窮其情,筮決其義”;[9]二是朱熹《周易本義》釋 “原筮”爲“再筮”;[10]三是尚秉和《周易尚氏學》釋爲“野筮”。[11]現在從楚簡用字來看,當以尚秉和先生的說法爲是。
三
第十二簡《謙》卦:“君子有B。” 其中的B字,原字形作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今本《周易》均作“終”。濮茅左先生讀B字爲“終”。
按:上博簡《周易》“終”字多見,都作“冬”形,唯此字从心作,非常可疑,依帛書本、今本直接讀爲“終”,恐不可從。B字也見於郭店楚簡《五行》第十二簡,字形作
。[12]其文曰:“不仁不聖,未見君子,憂心不能BB。”整理者釋B字爲“忡”,並引《詩·小雅·出車》、《詩·召南·草蟲》的“未見君子,憂心忡忡”爲證。[13]B字和“忡”字都从心旁,“冬”、“中”古音可通,又有《詩經》用例爲證,郭店簡整理者的意見應該是正確的。
“忡”指“憂愁貌”。《詩·邶風·擊鼓》:“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14]上引《五行》那句話是批評不仁不聖的人,沒有見到君子時,不會憂心忡忡,亦即不能時刻保持一顆向善之心。簡文“君子有忡”則是指君子時刻警惕、檢點自己的行爲。
注釋: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凡本文所引濮茅左先生的考釋,都見於該書,以下不再逐條說明。
[2]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圖版61頁。
[3]《郭店楚墓竹簡》,圖版49頁。
[4]《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注釋179頁。
[5]孫奭:《孟子註疏》,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721頁。
[6]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95頁。
[7]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中華書局,2004年,283-285頁。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69頁。
[9]《周易正》義,26頁。
[10]朱熹:《周易本義》,天津古籍書店出版,1986年。
[11]尚秉和:《周易尚氏學》,中華書局,1980年,62頁。
[12]《郭店楚墓竹簡》,圖版31頁。
[13]《郭店楚墓竹簡》,釋文注釋152頁注[一四]。
[14]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