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瘧》第九簡:“……明德觀行,勿而祟者也,非爲美玉肴牲也。今內寵有會譴,外=有梁丘據營誑。公退武夫,亞聖人,播盈藏篤,使……”
一、“……明德觀行,勿而祟者也,非爲美玉肴牲也。”“牲”,原作“生”,此從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讀;[1]“祟”,從何有祖先生讀。[2]“勿”,濮先生讀爲“物”。何有祖先生“明德觀行物而祟者也”作一句讀。[3]
按:“勿”當如字讀,表示否定。“而”,表示承接,相當於“則”。“祟”,神禍。《戰國策·東周策》:“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譴之曰:‘周之祭地爲祟。’”鮑彪注:“神禍也。”[4]這裏用爲動詞,指神明降禍於人,如《莊子·天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陸德明音義:“李云:‘禍也。’”[5]
“明德觀行”之前有缺文,從後文文意推測,“明德”並非是偏正結構,如整理者所注釋的那樣,義爲“光明之德”,即“美德”。而應當是和“觀行”一樣,爲述賓結構。“明”,應訓爲“明察”或“辨別”。“明德觀行,勿而祟者也,非爲美玉肴牲也。”是說在祭祀之時,接收祭祀的神明,會明辨祭祀者的品德,觀察他的實際行動,如不善,就會降禍給他,並不會特別在意美玉肴牲。
二、“今內寵有會譴,外=有梁丘據營誑。”“營誑”,依范常喜先生讀,范先生訓“營誑”為“迷惑欺騙”,可從。[6]“外=”,濮茅左先生以爲是重文,釋爲“外,外”;何有祖先生把“外=”看作“外夕”的合文,讀作“外亦”。[7]陳偉先生把“外=”看作“外間”的合書。讀為“外姦”。[8]
按:“外外”不詞,濮先生把二“外”字分屬於上下句,很難講通。何先生“夕”通作“亦”的說法也較爲勉強。楚文字中讀作“間”的
郭店簡《老子》甲第二十三簡,實際上是从刀月聲的“刖”,和“外”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陳偉先生把“外=”看作“外間”的合書,恐怕也是不大妥當的。
《說文》:“外,遠也。卜尚平旦,今夕卜,於事外矣。”“外”字本義是否如《說文》所說得那樣从夕、从卜會意,尚不得而知;或當分析爲从卜,月聲。但“外”字从“卜”,卻是毫無疑問的。所以,“外=”應看作“外卜”的合文。“卜”通“僕”,《禮記·檀弓上》:“扶君,卜人師扶右,射人師扶左。”陸德明釋文:“卜人師,依注音僕;師,長也,謂大僕也。”[9]“外卜”即“外僕”,古代掌管國君和大臣臨時止宿、停留處所等事務的官員。《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産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爲壇。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爲壇;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 杜預注:“外僕,掌次舍者。”[10]楊伯峻注:“外僕,官名,職主爲壇及舍者。”
“內寵”指內官之有權寵者。《左傳·僖公十七年》:“易牙入,與寺人貂因內寵以殺羣吏。”杜預注:“內寵,內官之有權寵者。”[11]簡文以“內寵”與“外僕”對言,一掌內官事務,一掌出行止宿,似乎內外有別,其實都是君主身邊的人。
三、“公退武夫,亞聖人。”“亞”,濮茅左先生讀為“惡”。陳偉先生認爲“亞”有“次”的意思,和“退”相對,當如字讀。[12]李天虹先生認爲“武夫”帶有貶意,她根據《晏子春秋》景公好勇力之士的記載,認爲簡文“退”當讀為“內”或“納”。[13]
按:“武夫”最初是一個褒義詞,指勇武的人,如《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幹城。”[14]在簡文中也應該用爲褒義,指軍人。“退”,當如字讀,義爲“貶退”。“亞”,當從濮先生讀為“惡”,義爲“討厭”。“聖人”,品德智慧最高的人,代表著“文治”;“武夫”,勇武的軍人,代表著“武功”。晏子這裏是批評景公文治武功皆不修。
四、“播盈藏篤”。此從何有祖先生讀。[15]原作“番浧
”,濮茅左先生訓“番”爲 “更去也”,“浧”為“泥滓”;讀“臧”爲“藏”,“
”爲“亯”。凡國棟先生疑“浧”可讀作“淫”。[16]范常喜先生懷疑“浧”當讀作“逞”,爲放縱、肆行之義,“番”應讀作“蕃”,意為繁殖,增加。[17]
按:我們雖然沒有採納凡國棟先生讀“浧”爲“淫”的意見,但他認爲“播淫藏篤”一語中,“播”、“藏”對文,“淫”、“篤”對文,卻是非常可取的。“播”與 “藏”相對,可訓爲“顯露”,如《國語·晉語三》:“夫人美於中,必播於外。”韋昭注:“播,布也。”[18]“盈”與“篤”相對,可訓爲驕橫,自滿,如《周易·謙卦》:“人道惡盈而好謙。”孔穎達疏:“盈溢驕慢,皆以惡之;謙退恭巽,悉皆好之。”[19]晏子這是批評景公做人驕橫自滿,不能敦厚篤實。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83-184頁。本文所引濮茅左先生的意見,都出於此,不再逐條列出。
[2]何有祖:《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首發,07/07/09。
[3]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簡帛網首發,07/07/11。
[4]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2頁。
[5]莊周:《莊子》,浙江書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3頁上。
[6]范常喜:《讀〈上博六〉劄記六則》,簡帛網首發,07/07/25。
[7]同注[2]。
[8]陳偉:《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首發,07/07/10。
[9]孔穎達:《禮記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89頁上。
[10]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999頁下。
[11]同注[10],1809頁中。
[1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首發,07/07/09。
[13]李天虹:《〈景公瘧〉校讀二則》,簡帛網首發,07/07/26。
[14]孔穎達:《毛詩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81頁上。
[15]同注[3]。
[16]凡國棟:《上博六〈景公瘧〉劄記》,簡帛網首發,07/07/17。
[17]同注[6]。
[18]左丘明:《國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文316頁,注318頁[一五]。
[19]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註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31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