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徐在国:说“咠”及其相关字

2005年03月04日 12:28 徐在国 点击:[]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陳》1有如下二字:

  上下和且~《曹沫之陳》16简

   不和则不~《曹沫之陳》48简

第一字,李零先生隶定为“肙”,读为“辑”。他说2:


肙,原作“”,西周铜器《班簋》有“东国戎”,齐器《国差》有“无”,其“”字皆从此。特别是后者,连笔势都是一样的。简文此字乃“厌”字所从,“厌”字影母谈部字,古音与“辑”字相近(“辑”是从母缉部字),从文意看似应读为古书常见的“和辑”之“辑”,《尔雅·释诂上》“辑,和也。”此字与小篆咠相似。在先秦古文字资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过“咠”字,此字也可能就是古“咠”字。

李先生将第一字读为“辑”,是完全正确的。他说“在先秦古文字资料中我们还没有发现过‘咠’字”则不确。因为在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2号简中就有“咠”字,《缁衣》34简有“”字。此字隶定作“肙”我们也不同意。相反李先生的最后一句话“此字也可能就是古‘咠’字”,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下面将我们的理由写出来,请大家指正。

郭店简“咠”及从“咠”之字作:

           郭店·鲁穆公问子思2                           郭店·缁衣34

包山楚简、郭店简中“厌”字及从“厌”之字作:

厌:         包山219           郭店·缁衣46


:       包山259

郭店简“咠”及从“咠”之字,“口”下部形体非常像“月(肉)”,与《曹沫之陳》16、48简中的形体不同。所谓的不同是笔势差别比较大。如果将这些形体与包山楚简、郭店简中“厌”字比较,就会发现:这些字“口”的下部绝对不是“月(肉)”,而是手形和人形的下部分。

“咠”字的这种写法很古,当追溯到甲骨文、铜器铭文中。形体如下:

                                     《甲骨文编》365页

  其卣             保卣             令簋


甲骨文中的这些字,多释为“祝”,也有的释为“兄”。铜器铭文中的这些字都被释为“兄”字。姚孝遂先生对甲骨文中的这些字作过如下分析3:

按:祝象人跪祷之形。许慎据小篆立说,不可据。王筠《说文释例》据大祝禽鼎释祝字为“人跪嚮神之形”。……卜辞祝或省示。孙海波《甲骨文编》误混入兄字,以为“兄用为祝”。实则凡卜辞祝字之省示者作,象人跪形,亦有象人立形作者,突出手掌形以区别于“兄”字,金文则以为兄,已混。……卜辞凡从或者,大体均区分甚严,例外者极少。

我们认为上引诸字不管释为“祝”,还是释为“兄”,都有问题。是否有手掌形,应当是有区别的。甲骨文、铜器铭文中单独的“兄长”之“兄”,形体都没有手掌形。我们认为凡是有手掌形者,不管是站立的还是跪坐的,都应释为“咠”,字形像人拱手行礼形。《说文》:“咠,聶语也。从口,从耳。”义为附耳私语。显然,这不是“咠”字的本义。《说文》:“揖,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胸曰揖。”揖的意思是拱手行礼。这是用后起的一个形声字来表示它的本义。许慎认为此字“从口,从耳”,是据讹变后的形体进行分析的。所谓的“耳”字就是从形讹变而来。释出了“咠”字,古文字中下列从“咠”的字也就可以认识了。

弔夜鼎有字作:,有先生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米从兄(其中兄是祝字初文,甲骨文以兄为祝),释为“煮”4。我们认为此字当分析为从鬲从米咠声。揖、厌二字古通,例子很多。详高亨《古字通假会典》254页。因此,弔夜鼎铭“用~用亯(从鬲从米)”当读为“用厌用亯”。《尚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陆德明释文:“马云:厌,飫也。”义为饱、满足,后作餍。

徐沈尹钲有字作:,多数学者认为此字从矛从兄。我们认为这个字应分析为从矛,咠声,字书所无,颇疑是“戢”字异体。《说文》:“戢,藏兵也。从戈,咠声。《诗》曰‘载戢干戈’。”戢的意思是聚藏兵器。钲铭为“次唬爵5,戢备至剑兵。”

齐器《国差》有字作:,旧有释“”、“”二说。我们认为此字应分析为从疒,咠声。不见于后世字书。读为何字,待考。

晋公盆有字作:,旧不释。此字应分析为从两手从林从宀,諿声。读为何字,待考。

《金文编》附录下1253页有一从女从咠声之字,不见于后世字书,用作人名。

最后对铜器铭文中“咠”字的用法略作分析。“咠”字见于下列铜器铭文中:

王令其咠□于田 其卣

延咠六品 保卣

令作册析咠望土于相侯 作册析觥

师楷饮咠,用对王休 师楷鼎

咠氒师眉赢 愙鼎

这些“咠”字旧多释为“兄”,读为“贶”,训为赐。我们怀疑这些器中的“咠”读为益。嗌、饐二字古通,详高亨《古字通假会典》449页。《集韵·至韵》:“撎,俯手拜也,或作揖。”“益”古有赐义。《墨子·号令》:“益邑中豪杰。”孙贻让《墨子閒诂》:“益犹言加赏也。”

《易·益》:“或益之十朋之龟。”益亦训赐。甲骨文“咠”字,用法不详。

                                 2005-3-1

注释:

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2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3、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349页,中华书局1996年。

4、唐钰明:《铜器铭文释读二题》,《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9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5、“唬爵”从何琳仪先生释。详参《徐訦尹钲新释》,《文物研究》13辑,黄山书社2001年。

上一条:禤健聪:关于《曹沫之陈》的“ ”字 下一条:许无咎:《内礼》札记一则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