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赵建功:《恒先》易解·下(修订稿)

2005年02月07日 22:43 赵建功 点击:[]

七、业业天地,纷纷而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

1、业业:相当于上文之“自厌不自忍”、“昏昏不宁”。李锐先生说:“原释文读为‘察察’。该字下有‘=’符,字形与《孔子诗论》简5‘业’字近,可以视‘=’为合文读为‘察察’,也可以视为重文读为‘业业’,《诗·大雅·常武》:‘赫赫明明……赫赫业业’,毛传:‘赫赫然盛也,明明然察也……赫赫然盛也,业业然动也。’似当读为‘业业’。”可从。

又,“业”亦可训为创、始、大。《尔雅·释诂》:“业,绪也。”郭璞《注》:“业,又谓端绪。”《广雅·释诂一》:“业,始也。”《国语·齐语》:“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韦昭《注》:“业,犹创也。”《庄子·秋水》:“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史记·太史公自序》:“项梁业之,子羽接之。”[①]《广韵·业韵》:“业,大也。”《集韵》:“业,壮也。”《诗经·大雅·烝民》:“四牡业业。”毛《传》:“业业,言高大也。”

廖名春先生训“察察天地”为“朗朗乾坤”。[②]丁四新先生说:“察察天地,谓充分条理化而显明出来的天地万物,故下文说‘纷纷而多采’。”[③]亦皆可通。

2、纷纷:《淮南子·俶真》:“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韩诗外传》卷五:“孔子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之所行。”《书纬·帝命验》:“东南纷纷。”郑玄《注》:“纷纷,动扰之貌。”张载《正蒙·太和》:“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3、采物:读为彩物,丰富多彩的事物。古文献或作“物彩”。廖名春先生谓“指区别等级的旌旗、衣物”,似嫌狭。帛书《二三子》:“夫文之孝(教),彩物毕存者,亓唯龙乎?德义广大,灋物备具者,[亓唯]圣人乎?”《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彩物,着之话言,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孔颖达《疏》:“彩物,谓彩章物色,旌旗衣服,尊卑不同,名位髙下,各有品制。”《左传》隐公五年:“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彩,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孔颖达《疏》:“取鸟兽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饰,谓之为物。章明物彩,即取材以饰军国之器是也。”董珊博士说:“文献所见‘彩物’或‘物彩’的词义内涵较小,专指象征等级制度的旗章服饰之属,这个意思用在《恒先》这里是不合适的。……‘采(彩)物’在《恒先》中的意思,似偏指‘物’,就是万物。”说是。

4、纷纷而多采物:天地阴阳二气缤纷聚会,生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淮南子·俶真》:“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

5、善:吉也,美也,吉祥,祥和,完美。《说文》:“譱(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義、美同意。”段玉裁《注》:“《我部》曰:‘義与善同意。’《羊部》曰:‘美与善同意。’按:羊,祥也。故此三字从羊。”《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集注》:“善者,美之实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6、先者有善,有治无乱:《尔雅·释诂》:“元、胎、俶,始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元,善之长也。”《周易·乾·文言》:“元者,善之长也。”朱熹《本义》:“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元者,吉之始也。”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善之长犹言善之首。”《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此以“婴儿”与“无极”、“朴”并举,皆指纯善至美之“道”。胎为婴儿之始,自然更善更美。《说文》:“俶,善也。……一曰始也。”段玉裁《注》:“《释诂》、毛《传》皆曰:‘淑,善也。’盖假借之字,其正字则俶也。淑者,水之清湛也。自淑行而俶之本义废矣。”《集韵·屋韵》:“俶,通作淑。”许匡一先生说:“俶的‘初始’义和‘美好’义相通,初始的新生事物是纯美的。”[④]此皆可与“先者有善”相互发明。

7、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庄子·知北游》:“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庄子·胠箧》:“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马蹄》:“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在宥》:“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昆虫。意!治人之过也!”《荀子·天论》:“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木苦耕伤稼,枯耘伤岁,政险失民;田△(从艹从岁)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怪也,而亦可畏也。”《淮南子·原道》:“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目差智故,曲巧伪诈,所以俛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淮南子·俶真》:“至德之世,甘瞑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吟德怀和,被施颇烈,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乃至神农、黄帝,剖判大宗,窍领天地,……”《文子·精诚》:“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时相乘,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与人,有以相通,故国之殂亡也,天文变,世俗乱,虹霓见。万物有以相连,精气有以相薄。”

【句意】充满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的朗朗乾坤,天地阴阳二气缤纷聚会,生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事物。起先只有美善,只有太平,没有纷乱。有了人,有了私欲,有了出于私欲的人为干扰,于是世间万物就有了不好的倾向,一切纷乱都是出于人为的干扰。


八、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

1、中:内也。《说文》:“中,内也。”“中”、“外”对举,文献习见,如《大学》:“诚于中,形于外。”《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诚在其中,此见于外。”《淮南子·原道》:“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

2、焉:乃,于是。

3、先有中……焉有长:《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汉简《文子》0581、2331、1178号简:“始于弱而成于强,始于柔而(下残)于短而成于长,始于寡而成于众,始(下残)之高,始于足下;千方之群,始于寓强(下残)”。《文子·道德》:“夫道者,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寡,成于众长;十围之木,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天之道也。”《淮南子·原道》:“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

4、既:尽也,引申为完全、极致、完备。《春秋》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公羊传》:“既者何?尽也。”《榖梁传》:“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杜预《注》:“既,尽也。”《广雅·释诂一》:“既,尽也。”《集韵·准韵》:“尽,悉也。”郭店楚简《老子》:“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老子》第三十五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王弼《注》:“……若无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此训“既”为“穷极”。《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帛书《经·观》:“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既”与“备”互文义同。

5、载:乘也,引申为运、行、设、备、始、成、满。在此皆可通,以训备、设、满为先。廖名春先生训为“设、备”,庞朴先生训为“充满”,皆得其旨。《说文》:“载,乘也。”《广韵·队韵》:“载,运也。”《小尔雅·广言》:“载,行也。”《诗经·大雅·旱麓》:“清酒既载,骍牡既备。”“载”与“备”互文义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文选·西征赋》李善《注》引《韩诗章句》云:‘载,设也。’……《商颂·烈祖》诗‘既载清酤’义同。……《士昏礼》‘匕俎从设,北面载。’载亦设也。”《大戴礼记·投壶》:“质参既设,执旌既载,大侯既亢,中获既置。”“载”与“设”互文义同。王聘珍《解诂》:“设,张也。……载亦设也。”[⑤]《广韵·代韵》:“载,始也。”《小尔雅·广诂一》:“载,成也。”《正字通·车部》:“载,满也。”

6、天道既载:天道尽备万物。《庄子·天道》:“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所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越绝书·外传枕中》:“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

董珊博士说:“‘载’训为‘行’(《书·皋陶谟》‘载采采’孔颖达疏‘载者,运行之义,故为行也’、《淮南子·俶真》‘日月无所载’高诱注‘载,行也’)、训为‘始’(《书·益稷》‘乃赓载歌’郑玄注、《禹贡》‘冀州既载’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引《诗·秦风·驷驖》‘载猃歇骄’毛《传》‘载,始也’),‘既载’是说天道已经开始运行,古书也说‘天道已行矣’(见《庄子·杂篇·庚桑楚》)。”亦通。

7、唯一以犹一:《庄子·知北游》:“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庄子·天地》:“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帛书《经·成法》:“一者,道其本也,胡为而无长?□□所失,莫能守一。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何以知紃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万物之多,皆阅一空。”《文子·道原》:“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直,直因其常。”

8、唯复以犹复:《周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易·复》:“复:亨。”《周易·复·彖》:“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帛书《经·成法》:“循名复一,民无乱纪。”

董珊博士释后半句为:“天道在运行之后,其本体还是‘一’,其动力还是‘复’,这两个属性仍然不变,与‘恒先无有’之‘道’相同。”陈丽桂先生说:“‘一’,陈静解为‘抹消对立’;‘复’,解为‘返回本源’,比起其它强解为‘先’、‘后’者,义理明爽许多。”亦通。

【句意】先有中,于是有外;先有小,于是有大;先有柔,于是有刚;先有圆,于是有方;先有晦,于是有明;先有短,于是有长。天道尽备万物,只有作为混沌宇宙本原和万物浑然一体的一仍然是一,只有返本之道、行仍然是返本之道、行。


九、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法。智既而亡思不天。

1、因:顺任,沿袭,因循。《广韵·真韵》:“因,仍也,缘也。”《庄子·齐物论》:“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成玄英《疏》:“因,任也。”帛书《经·观》:“寺(待)地气之发也,乃梦(萌)者梦(萌)而兹(孳)者兹(孳),天因而成之。弗因则不成,弗养则不生。”《慎子·因循》:“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2、恒、气之生,因复其所欲:恒、气的生化,遵循着反本归真以实现其本质需要的规律。

3、明明:《尔雅·释训》:“明明,察也。”

4、天行:天道。《周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二“乾行也”条:“《尔雅》:‘行,道也。’天行谓天道也。《晋语》:‘岁在大梁,将集天行。’韦昭《注》曰:‘集,成也。行,道也。言公将成天道也。’是古人谓天道为天行也。天行健,地势坤,相对为文,言天之为道也健,地之为势也顺耳。……若解为运行之行,则与地势之势文不相当矣。《蛊·彖传》:‘终则有始,天行也。’《剥·彖传》:‘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复·彖传》:‘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皆谓天道。”

5、明明天行:廖名春先生训为:“昭昭天道。”

6、法:通废(癈),废止。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古文法(灋)、癈为一字也。”《管子·侈靡》:“利不可法,故民流;神不可法,故事之。”郭沫若《集校》:“金文以‘法’为‘癈’字,此两‘法’字均当读为癈。”[⑥]

7、智:人的巧慧。《释名·释言语》:“智,知也,无所不知也。”《老子》第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8、既:尽也,止也,绝弃,终止。李零先生即训为尽。

9、智既:相当于楚简《老子》之“绝智弃辩”、《庄子·胠箧》之“绝圣弃知”、《庄子·大宗师》之“黜聪明”、《庄子·在宥》之“吐尔聪明”和“无擢其聪明”、《庄子·刻意》“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之“去知与故”和“不思虑,不豫谋”、《管子·心术上》之“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吕氏春秋·论人》之“释智谋,去巧故”、《淮南子·原道》之“不设智故”、《淮南子·俶真》之“偃其聪明”和《文子·自然》之“去恩慧,舍圣智,外贤能,废仁义,灭事故,弃佞辩,禁奸伪”。

“智既”亦可读为“知几”、“知既”。

知几:知晓事物发展的微妙征兆。《周易·系辞下》:“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王弼《注》:“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朗然玄昭,鉴于未形也。合抱之木,起于毫末;吉凶之彰,始于微兆,故为吉之先见也。”孔颖达《疏》:“‘知几其神乎’者,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豫知事之几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者,‘上’谓道也,‘下’谓器也,若圣人知几穷理,冥于道,绝于器,故能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曹峰先生说:“李锐先生把‘既(从口)’看作是‘几’的假借字,并指出《五行》中有‘几而知之,天’‘圣之思也轻,思也者,思天也。’笔者以为,这是较有启发性的解释。郭店楚简《五行》篇中有‘智弗思不得,思不清不察,思不长不形。’‘不智,思不能长。’‘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亡,不亡则明,明则见贤人,见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目而知之谓之进之。喻而知之谓之进之。譬而知之谓之进之。几而知之。天也。’马王堆帛书《五行》也有相同内容。关于‘几而知之。天也。’马王堆帛书《五行》有更进一歩解释,‘几而知之,天也。几也者,赍数也。唯有天德者、然后几而知之。’如果把‘既(从口)’看作是‘几’的假借字,那幺在‘智(知)’、‘几’、‘思’、‘天’这些关键词上,两者就有着相当多的一致,这种一致恐非偶然。”[⑦]

知既:知止。《老子》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第四十四章:“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0、亡:无也。《说文》:“無,亡也。”通行本《老子》中的“无”在郭店楚简《老子》中多作“亡”,可见二字古通用。

11、思:思虑,思想。

12、智既而亡思不天:《周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庄子·大宗师》:“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天地》:“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道》:“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仁贤不肖袭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鹖冠子·天则》:“天者,捐物任事,故能莫宰而不天。”《鹖冠子·度万》:“天者神也,地者形也。……所谓天者,非是苍苍之气之谓天也,……言其然物而无胜者也。”《鹖冠子·王鈇》:“鹖冠子曰:彼成鸠氏天,故莫能增其高、尊其灵。”《鹖冠子·天权》:“所谓天者,非以无验有胜,非以日势之长而万物之所受服者邪?”《荀子·天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淮南子·原道》:“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圣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精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董珊博士说:“比利时学者戴卡琳认为,上引《鹖冠子》诸例的‘天’,可看作是对‘天’的重新定义。于此可见,《恒先》‘亡思不宎’的‘宎’字用法与上举《鹖冠子》各例‘天’字类似,也应该表示一种等同于‘天’的极致状态,是‘极高明’、‘极其神明’的意思。”

此句李零先生读作“知既而荒思不殄”,庞朴、廖名春先生从之。李锐先生读为“知几而亡思不天”。皆可通。

陈丽桂先生说:“‘智既而巟思不宎’句,各家都上下承接,却难有的解。李零原将之上属为句,陈静却以为当下属为句,认为‘它打开了一个新话题’,引出了名言世界的讨论,这样的说法比较可靠,因从之。”可备一说。

【句意】恒、气生成万物,遵循回复万物本质需要的规律。昭昭天道,只有反本归真之道永远不会废止。人的所谓智慧一旦停止肆意妄用,则其思想没有不合天道、通于神明的。《老子》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以上为第三章,主要讲人的出现和其智巧的滥用给完美的大自然带来了“不善”和“乱”,提出“智既而亡思不天”的重要思想,正合道家的核心主张。


十、有出于或,生出于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

1、或:读为域。

2、有出于或:即上文之“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庞朴先生说:“‘有’是‘或’化生出来的。化生以后,‘或’便成了‘有’并寓于‘有’中,故下文曰:‘或非或’。或、有、性、音等等,除能化生出下一级外,都还能自生不息,即所谓的自复。”刘贻群先生说:“出于可以是指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也可以是指从某个场所里出来。前者是标准的‘生’,后者则未必便是生与被生的关系。《诗》有‘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出自’就是‘出于’的意思,那就说的是从幽谷里迁出来,与生或不生全无关系。《恒先》说出于,说‘有出于或’等等,看来也是这种场所关系。‘出于’和‘焉有’,一个表示场所或空间,一个表示次第或时间,都没有‘生’的意思。”皆可从。

3、生出于有:《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

4、音出于生:《逸周书·官人》:“气初生物,物生有声。”《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略同。《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5、言出于音:《管子·内业》:“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

季旭升先生提出:“《恒先》此处的‘音’字应该直接释为‘意’,也就是说,此处的‘音’字和‘意’字可能是同形字。”[⑧]林义正先生亦有相同意见。[⑨]可备一说。《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列子·仲尼》:“得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忘象。”欧阳建《言尽意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鉴识显而名品殊,言称接而情志畅。原其所以,本其所由,非物有自然之名,理有必定之称也。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此犹声发响应,形存影附,不得相与为二矣。苟其不二,则言无不尽矣。”

6、名出于言,事出于名:《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郭店楚简《语丛一》:“有生乎名。”楚简《太一生水》:“道亦其字也。请昏(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庄子·至乐》:“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帛书《经法·名理》:“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刑名出声,声实调合,祸灾废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如衡之不藏重与轻。”帛书《经法·道法》:“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形名声号矣。……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形已定,物自为正。”帛书《经法·论约》:“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帛书《道原》:“授之以其名,而万物自定。”《管子·九守》:“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管子·心术下》:“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管子·白心》:“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出善之言,为善之事,事成而顾反无名。能者无名,从事无事,审量出入,而观物所载。”《荀子·正名》:“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形名。形名者,言与事也。”《韩非子·奸劫弑臣》:“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扬权》:“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吕氏春秋·审分》:“正名审分是治之轡已。故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夫名多不当其实,而事多不当其用者,故人主不可以不审名分也。”《淮南子·原道》:“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天下为之圈,则名实同居。”

曹峰先生说:此句“应当指的是人类通过‘音’‘言’‘名’即语言来表达的世界、符号的世界之发生过程,它出现于有形的世界中,最后指向的是‘事’。人世间一切规则规范的系统都诞生于此。”可从。

《鹖冠子·环流》:“有一而有气,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约决而时生,时立而物生。故气相加而为时,约相加而为期,期相加而为功,功相加而为得失,得失相加而为吉凶,万物相加而为胜败。莫不发于气,通于道,约于事,正于时,离于名,成于法者也。”可与此句相发明。董珊博士说:“二者虽然论述方式不同,但其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一’即是‘道’,也即‘恒先无有’之‘道’的简称‘恒’。”吴根友先生说:“《恒先》篇的生成论有两条线索:一是描述自然界的生成过程,二是描述人类文明如何从自然界中产生的。两条线索还未统一。而《太一生水》篇则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生成过程的描述,没有触及人类文明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易·序卦传》则将自然的演化过程与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统一起来了。从单纯的逻辑上看,《易·序卦传》好像是对《恒先》篇思想的综合。但我们暂时还不能匆忙地下结论,说《太一生水》篇的时间在《恒先》篇之先,而《恒先》篇又在《易·序卦传》之先。因为,人类思想产生过程非常复杂,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⑩]郭刚先生说:“‘恒气’由‘欲’而‘作’,从自然界的角度而言,生物流行,千紫百态,联绵非绝;从人类社会的角度而言,有形而性,循名责实,作而事举。二者殊途而同‘复’,各生其生。”[11]皆可从。

【句意】纯有出于空域,万物出于纯有,声音出于万物,语言出于声音,名称出于语言,万事出于名称。


十一、或非或,无谓或;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

1、或:读为域。

2、无:勿也,不要。王引之《经传释词》:“无、毋,勿也。常语。”黄侃曰:“训‘勿’者,本字只作‘毋’。”[12]《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庄子·德充府》:“子无乃称。”

3、或非或,无谓或:庞朴先生训为:“如果知道‘或’不是‘或’了,则不要再称之为‘或’。”并引据《公孙龙子·名实论》:“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说是。下六句仿此。《尹文子·大道上》:“大道无形,称器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故名不可差。”

廖名春先生解释此句为:“‘无’是‘域’、‘有’、‘生’、‘音’、‘言’、‘名’、‘事’的本质,而‘域’、‘有’、‘生’、‘音’、‘言’、‘名’、‘事’的区别只是表象。可见这是道家之名论。”可备一说。

【句意】域不是域,就不要称之为域;……


※ 以上为第四章。这是承上启下的一章,《恒先》的焦点自此由天道转向人事,讨论了名言、人事的来源,并回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实之辩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了名实相应的原则。


十二、恙宜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甬以不可赓也。

“之事”之前,庞朴先生依下文句式补“下”字,又读“与”为“举”。可备一说。

1、恙宜:读为祥宜或祥义,即礼义。祥:古丧祭名,在此泛指礼义制度。《仪礼·士虞礼》:“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宜:古祭土地之神之名,在此泛指礼义制度。《尚书·泰誓上》:“宜于冢土。”孔《传》:“祭社曰宜。”《尔雅·释天》:“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 《墨子·公孟》:“有义不义,无祥不祥。”《管子·白心》:“祥于鬼者义于人……义于人者,祥其神也。”帛书《经·前道》:“圣[人]举事也,阖(合)于天地,顺于民,羊(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管子·五辅》:“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廖名春先生说:“‘恙’通‘祥’,‘义者宜也’,故‘恙宜’可读作‘祥义’。李零读作‘详宜’。《左传·成公十六年》:‘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详、义’即‘祥、义’。也作‘义详’。《墨子·迎敌祠》:‘其人为不道,不修义详。’‘义详’即‘义祥’。所谓‘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祥义’当指礼义。”曹峰先生说:“‘祥’‘义’在古典文献中常常对举,‘祥’指与神相关之事,‘义’指与人相关之事,都是名詞。”[13]皆可从。

2、恙宜利主:据《大戴礼记·本命》“礼义者,恩之主也”,“恙宜利主”颇疑为“恙宜者,利之主也”之缩略,训为“祥义乃成利之主要途径”,兼“祥义以利为主旨”。《墨子·大取》:“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子·经上》:“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周易·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庄子·徐无鬼》:“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

廖名春先生说:“‘主’,指君。‘祥义利主’,礼义利于君主。”可备一说,然于义嫌狭。

“主”,董珊博士说:“此字释为‘丂’而读为‘巧’应更合乎上下文义”,[14]“详、宜、利、巧、采、物可以看作承上启下的‘六事’。”[15]可备一说。

3、采物:读为彩物,形形色色的事物,主要指人为造作的事物。

4、作焉有事:廖名春先生说:“‘作焉有事’之‘作’,李零释文脱漏。因上句‘作’下有重文符号而补。”兹从之。《淮南子·氾论》:“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

刘信芳先生说:“战国文字‘主’有二读,除读‘主’”外,还有读‘重’之例。……若释‘主采物’为‘重采物’,读为‘踵采物’,则与上文‘详义利’句相承。‘详’是审察的意思,‘踵’是寻的意思。‘详义利,踵采物’诸句,大意是:审查追寻义利以及采物制度,义利、采物出于创作。”[16]董珊博士说:“‘彩物出于作’的‘作’,可训为‘用’。……‘彩物’似专指万物之名而言。这是说人欲应用万物,而分辨万物进而给万物命名,于是天下有事(《恒先》前文‘事出于名’)。如果人不利用万物,则无名无事。”皆可通。

5、与:助也。

6、与天:辅相万物之自然,参赞天地之化育。楚简《老子》丙本:“[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17]帛书《经法·国次》:“天地位,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殃。人强胜天,慎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帛书《经·观》:“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庄子·山木》:“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庄子·达生》:“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郭象《注》:“还辅其自然也。”成玄英《疏》:“相,助也。”《集韵》:“相,助也。”《越绝书·外传枕中》:“圣人缘天心,助天喜,乐万物之长。”《周易·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李鼎祚《集解》:“虞翻曰:相,赞。……郑玄曰: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中庸》:“唯天下至诚……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朱熹《章句》:“赞,犹助也。”《管子·心术下》:“圣人裁物,不为物使。”《韩诗外传》卷五:“物有成衰,不得自若。故三王之道,周则复始,穷则反本,非务变而已,将以止恶扶微,绌缪沦非,调和阴阳,顺万物之宜也。”《荀子·王制》:“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杨倞《注》:“参谓与之相参、共成化育也。”《论衡·自然》:“然虽自然,亦须有为辅助。”

廖名春先生训“与天”为“取法天”。可备一说。《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韦昭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形势解》:“天之道,满而不溢,盛而不衰,明主法象天道,故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故能长守贵富,久有天下而不失也。故曰:‘持满者与天。’”

7、为:成也,成就。《广雅·释诂三》:“为,成也。”《淮南子·本经》:“五谷不为。”高诱《注》:“不为,不成也。”

8、自作为事:《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9、甬:读为庸,因也,遵从,因循。帛书《经·兵容》:“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是必有成功。”是“庸”即“因”也。《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国语·越语下》:“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庄子·齐物论》:“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管子·心术上》:“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管子·势》:“夫静与作,时以为主人,时以为客,贵得度。知静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从,每动有功。故曰无为者帝,其此之谓矣。”《管子·乘马》:“无为者帝,为而无以为者王,为而不贵者霸。”《关尹子·三极》:“圣人之治天下,不我贤愚,故因人之贤而贤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淮南子·原道》:“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因循应变,常后而不先。……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当。”《文子·道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文子·上德》:“圣人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

10、以:犹而也。《周易·同人·彖》:“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周易·系辞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以”与“而”皆互文义同。

11、赓:读为更,更改,变更。此从李零先生。《尚书·益稷》:“乃赓载歌。”《史记·夏本纪》作“乃更为歌。”

12、甬以不可赓:因循自然而不可肆意更改自然之道。《淮南子·原道》:“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

【句意】礼义制度当以利国利民(利于臣下或君上)为主要宗旨,而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如繁文缛节)都是出于人为的造作,人为造作则会滋生人为事务,不造作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为事务。(人事当为)辅助天地之事,自然而作乃可成事,故须顺其自然而不可企图更改自然之道。《管子·枢言》:“故有事,事也;毋事,亦事也。吾畏事,不欲为事;吾畏言,不欲为言。”《荀子·性恶》:“凡礼义者, 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庄子·秋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应帝王》之“浑沌”、《庄子·逍遥游》之“大树”、《庄子·至乐》之“养鸟”等寓言亦是此义。《淮南子·氾论》:“圣人所由曰道,所为曰事。道犹金石,一调不更;事犹琴瑟,每弦改调。故法制礼义者,治人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故仁以为经,义以为纪,此万世不更者也。若乃人考其才,而时省其用,虽日变可也。天下岂有常法哉?当于世事,行于人理,顺于天地,祥于鬼神,则可以正治矣。”《文子·精诚》:“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强力致也。大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抱地气,执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出诸己,能以神化者也。”


十三、凡言名,先者有疑,妄言之,后者学比焉。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

1、凡:皆也,一切。《广雅·释诂三》:“凡,皆也。”杨树达《词诠》:“指示形容词,一切也。总指时用之。”《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2、言名:人为的语言名物,即上文“言出于音,名出于言,事出于名”之“言”、“名”。

3、先者:常与“后者”相提并论。《淮南子·原道》:“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先者上高,则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则后者蹷之;先者隤陷,则后者以谋;先者败绩,则后者违之。由此观之,先者则后者之弓矢质的也。”

4、疑:当借为拟(擬),音同而假,意为摹拟,比拟,拟度,拟定。《周礼·春官·司服》:“为大夫士疑衰。”郑玄《注》:“疑之言拟。”《庄子·天地》:“博学以拟圣。”《淮南子·俶真》“拟”作“疑”。《说文》:“拟,度也。”段玉裁《注》:“今所谓揣度也。”《礼记·燕义》:“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郑玄《注》:“疑,自下上至之辞也。”孔颖达《疏》:“疑,拟也,是在下比拟于上,故云‘自下上至之辞也’。”《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云:“自上议下称拟。”圣人须以很高的视点总览洞察天下之赜,然后才能“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故曰“自上议下”。韩康伯《注》:“乾刚坤柔,各有其体,故曰‘拟诸形容’。”孔颖达《疏》:“‘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者,‘赜’谓幽深难见,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而拟诸其形容’者,以此深赜之理,拟度诸物形容也,见此刚理,则拟诸乾之形容;见此柔理,则拟诸坤之形容也。‘象其物宜’者,圣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若象阳物,宜于刚也;若象阴物,宜于柔也,是各象其物之所宜。”此以“拟度”释“拟”。程颐《河南程氏经说》:“赜,深远也。圣人见天下深远之事,而比拟其形容,体象其事类,故谓之象。”[18]此以“比拟”释“拟”。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拟,比拟也。”

《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韩康伯《注》:“拟议以动,则尽变化之道。”孔颖达《疏》:“‘拟之而后言’者,覆说上‘天下之至赜不可恶也’,圣人欲言之时,必拟度之而后言也。”程颐《河南程氏经说》:“拟度而设其辞,商议以察其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也。变化,爻之时义;拟议,议而言之也。”[19]皆释“拟”为“拟度”。朱熹《周易本义》:“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法行之。”此似以“法”释“拟”。法者,效法也。

“先者有疑,妄言之”与《周易·系辞上》“拟之而后言”颇为吻合,应该不是纯粹的巧合。此是“先者有疑,妄言之”之“疑”当借为“拟”的又一明证。

4、妄:廖名春先生说:“疑读为‘妄’。”可从。

5、妄言之:即常语“姑妄言之”。《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

6、学:学习,效法。《广雅·释诂三》:“学,效也。”《玉篇·子部》:“学,受教也。”《字汇·子部》:“学,受教传业也。”《尚书·说命》:“学于古训,乃有获。”

李零先生读“学”为“校”,并引《周礼·地官·党正》:“正岁,属民读灋而书其德行道艺,以岁时莅校比。”可备一说。

7、比:顺从,择善而从。《周易·比·彖》:“比,辅也,下顺从也。”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憬曰:“下比于上,是下顺也。”《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杜预《注》:“比方善事,使相从也。”《庄子·田子方》:“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帛书《经法·大分》:“下比顺,不敢敝(蔽)其上。”

8、焉:杨树达《词诠》:“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

9、举:全,皆。《孟子·梁惠王下》:“举欣欣然有喜色。”

10、习:熟悉,习惯,习以为常。《战国策·秦策五》:“不习于诵。”高诱《注》:“习,晓。”

11、举天下之名虚属,习以不可改也:《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老子》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管子·心术上》云:“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马王堆帛书《九主》云:“自□者先名,先名者自责。夫先名者,自□之命已。”《墨子·小取》:“以名举实。”《荀子·正名》:“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皆可与此段相互发明。

【句意】举凡人为的语言名物,前人拟度天地万物,姑妄言之,后人就加以效法,择善而从之。全天下的名虽然都是人为树立的,但因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约定俗成,所以这些名仍然不可随意更改。


十四、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之大作,其冥尨不自若。作甬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

1、作:作为,人事。

2、强:《管子·心术上》:“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

3、果:成也,胜也。《尔雅·释诂》:“果,胜也。”郭璞《注》:“果,得胜也。《左传》曰:‘杀敌为果。’”《广韵·果韵》:“果,克也。”《广雅·释诂一》:“果,信也。”清刘淇《助字辨略》卷三:“凡言与事应曰果。”《老子》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王弼《老子注》:“果,犹济也。”司马光云:“果,犹成也。”王安石曰:“果者,胜之辞。”[20]高亨《老子正诂》:“‘果而已’犹胜而止。”《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皇侃《义疏》引缪协云:“果,成也。”[21]

4、大作:大事。《周易·益·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孔颖达《疏》:“‘大作’谓兴作大事也。”郭店楚简《缁衣》:“《祭公之顾命》云:‘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衋庄后,毋以嬖士衋大夫、卿士。’”上博楚简《缁衣》、《逸周书·祭公》、《礼记·缁衣》与楚简《缁衣》略同。《逸周书·祭公》:“汝无以小谋败大作。”孔晁《注》:“大作,大事也。”

5、冥尨:读为冥厖或冥庞,指强者自己蒙昧无知,自高自大。冥:幽也,暗也,夜也,在此引申为暗然无知。《说文》:“冥,幽也。”《广雅·释训》:“冥,暗也。”《诗经·小雅·斯干》:“哕哕其冥。”郑玄《笺》:“冥,夜也。”

厖,大也,在此引申为自高自大。《尔雅·释诂》:“厖,大也。”《说文》:“厖,石大也。”桂馥《义证》:“《集韵》、《类篇》引作‘石大皃’。”段玉裁《注》:“石大其本义也,引伸之为凡大之偁。”徐灏《注笺》:“大有厚义,故厖亦训厚。”《集韵·江韵》:“厖,厚也。”《说文》:“庞,高屋也。”段玉裁《注》:“引伸之为凡高大之偁。”《左传》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厖,和同以听。”杜预《注》:“厖,大也。”《诗经·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毛《传》:“厖,厚。”《荀子·荣辱》引此诗作“骏蒙”。杨倞《注》:“蒙读为厖,厚也。”王先谦《集解》:“厖作蒙,鲁《诗》也。《方言》: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庞。明厖、蒙声近通用。”《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无使尨也吠。”《经典释文》、《太平御览》卷六九六引“尨”作“厖”。

刘信芳先生读为“炽厖”。廖名春先生读为“冥蒙”。亦皆可通。

炽,盛也,在此引申为盛气凌人。《尔雅·释言》:“炽,盛也。”《说文》:“炽,盛也。”《诗经·小雅·六月》:“玁狁孔炽。”毛《传》:“炽,盛也。”《韩非子·内储说下》:“奉炽炉,炭火尽赤红。”

蒙:阴暗,引申为蒙昧无知。《尚书·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孔《传》:“蒙,阴暗。”《周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孔颖达《正义》:“蒙者,微昧暗弱之名。”

6、自若:自如,自然。《国语·越语下》:“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新书·过秦上》:“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淮南子·泰族》:“物有隆杀,不得自若。”《韩诗外传》卷五:“物有成衰,不得自若。”《说苑·谈丛》:“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鹖冠子·泰鸿》:“毋易天生,毋散天朴,自若则清,动之则浊。”

7、甬:读为庸,犹何也,安也,讵也,相当于岂、难道。此从李零先生。《左传》宣公十二年:“庸可几乎?”《国语·晋语六》:“庸知天之不授晋,且以劝荆乎?”《庄子·天地》:“其庸可得邪?”《庄子·齐物论》:“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吕氏春秋·下贤》:“吾庸敢骜霸王乎?”

8、作甬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句意】举凡天下之事,强者成就了天下的大事,就骄傲自大,不再能安然自若。事情岂有成与不成之分?成与不成两者都自有其意义,都不会作废。《老子》第七十七章:“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第三十章:“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八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管子·白心》:“孰能法无法乎?始无始乎?终无终乎?弱无弱乎?故曰美哉岪岪,故曰(有)[不]中有中,孰能得夫中之衷乎?故曰功成者隳,名成者亏。故曰孰能弃名与功,而还与众人同?孰能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无成有贵其成[22]也,有成贵其无成也。日极则仄,月满则亏。极之徒仄,满之徒亏,巨之徒灭。孰能(己无)[亡]己乎?效夫天地之纪。”


十五、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

1、为:作为,行为,事情。《国语·晋语七》:“诸侯之为,日在君侧。”韦昭《注》:“为,行也。”

2、夜:庞朴先生说:“读如掖,扶持。”可从。

李零先生读“夜”为“舍”。亦可通。

3、与:助也。

4、而:李锐先生引《经传释词》:“而,犹乃也。”说是。

5、自为:自然而为。《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帛书《经法·道法》:“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已定,物自为正。”

【句意】举凡天下的作为,不要人为加以扶助,就能自然而成。《孟子·公孙丑上》所载“揠苗助长”的寓言即说明了这一点。  


十六、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1、生:道创作生成的一切事物。

2、事:事情,基本之事,重要之事。

【句意】举凡天下的事物都是相同的,其最重要的事情无不是反本归真。《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庄子·德充府》:“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庄子·骈拇》:“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庄子·田子方》:“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十七、天下之作也,无许恒,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恒而果述,甬或得之?甬或失之?

句首“天下”之前,庞朴先生依上下句式补“举”字,虽然义理亦可通,但与下句“举天下之作”有重复累赘之嫌,于文似以原本为善。

1、作:道创作生成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所创作的事物。

2、许:廖名春先生说:“读为‘迕’,忤逆。”说是。

3、恒:道也。此从李零先生。

李锐先生说:“原释文以为从亘从止,但字形与一般‘亘’不同,疑当释为‘亟(极)’。”可备一说。

李零先生指出:“战国秦汉文字,‘恒’、‘极’相近,常被混淆,如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太恒’,今本作‘太极’,就是类似的例子。这种混用孰为本字,似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字本作‘恒’,后改为‘极’;一种可能是字本作‘极’,用‘恒’代替。此类现象值得重视。它不仅有别于同音换读的通假字和通义换用的互训字,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异体字和偶尔发生的字形讹误,是属于当时认可的混用。简文抄写,此类情况很多,但这种情况并非早期独有,而是各个时期都存在。”[23]

4、许恒:迕道,逆道,违背大道。帛书《经·姓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帛书《经法·论》:“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庄子·天道》:“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成玄英疏:“迕,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迕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庄子·天运》:“茍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管子·心术上》:“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低迕,无所低迕,故遍流万物而不变。……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其中,“低”原作“位”,王引之云:“‘位’‘迕’二字,义不相属,‘位’当为‘低’,低迕即抵啎也。《说文》:‘啎,逆也。’……抵、低古字通。”[24]《文子·自然》:“道以存生,德以安形,至道之度,去好去恶,无有知故,易意和心,无与道迕。”

5、无非其所:各得其所,无所不宜。郭店楚简《语丛一》:“物各止于其所。……非亡其所也,无非是而止之。”《周易·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左传》襄公四年:“民有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越绝书·吴内传》:“天生万物,以养天下,蠉飞蠕动,各得其性。”《关尹子·一宇》:“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玄。物既如此,人岂不然?”《文子·自然》:“道生万物,理于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各得其所。”《文子·道德》:“道之于人,无所不宜也。”《韩非子·解老》:“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淮南子·原道》:“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夫举天下万物,蚑蛲贞虫,蠕动蚑作,皆知其所喜憎利害者,何也?以其性之在焉而不离也。忽去之,则骨肉无伦矣。……”

6、述:读为遂,韵同声近相假,成也,就也,成功,成就。古文常以“述”为“遂”,如楚简《老子》甲本“功述身退”,丙本“成事述功”,上博楚简《从政》“教之以刑则述”,《中庸》“父作之,子述之”,其中之“述”皆读为“遂”。《广韵·至韵》:“遂,成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遂,就也。”《老子》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汉简《文子》2438号简:“功成名遂,与天地疑。”“成”与“遂”互文义同。

7、得其恒而果遂:得其道而成就自身。《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庄子·大宗师》:“夫道,……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庄子·知北游》:“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帛书《道原》:“古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无有形,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一度不变,能适蚑蛲,鸟得而飞,鱼得而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帛书《经·成法》:“一者,道其本也……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乡相枹,各以其道。”《慎子》逸文:“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郭店楚简《六德》:“[苟不][25]由其道,虽尧求之弗得也。”郭店楚简《尊德义》:“不由其道,不行。”《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韩非子·解老》:“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淮南子·原道》:“夫道者,……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夫执道理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淮南子·俶真》:“举事而顺于道者,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

8、甬:读为庸,犹何也,安也,讵也,相当于岂、难道。

9、或:犹有也。

【句意】天下一切事物,没有逆道而行的,因而都各得其所。全天下的事物,无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岂有或得或失之理?


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

1、法:通废,作废。

2、无有:没有。

3、举天下之名无有废者:帛书《经法·论》:“三名:一曰正名,一曰立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乱;三曰强主灭而无(无)名。三名察则事有应矣。”《荀子·正名》:“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旧名、新名皆自有其价值,没有纯粹作废的。

3、与:助也。

4、甬:读为庸,犹何也,安也,讵也,相当于岂、难道。

5、求而不虑: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虑。《墨子·经上》:“虑,求也。”《经说上》:“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管子·心术上》:“去知则奚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覆虚矣。”《庄子·刻意》:“不思虑,不豫谋。”《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谋道不谋食。”皇侃《义疏》引江熙云:“董仲舒曰:‘遑遑求仁义,常患不能化民者,大人之意也。遑遑求财利,常恐匮乏者,小人之意也。’[26]此君子、小人谋之不同者也。”是“谋”即“求”也。《荀子·正名》:“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榖梁传》隐公三年:“求之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辞也。”《说文》:“虑,谋思也。”可见,有求则有虑,无求则无虑。帛书《经·前道》:“古之贤者,道是之行。”《庄子·知北游》:“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文选·张景阳杂诗》注引《慎子》:“道胜则名不彰。”《荀子·天论》:“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丁四新先生读此句为:“举天下之名无有废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庸)有求而不虑。”亦通。

“虑”原作,李锐先生读为“予”。可备一说。《韩非子·扬权》“彼求我予”即以“求”、“予”对文。

【句意】全天下的名没有作废的,只是名只辅佐天下的明王、明君、明士,岂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虑之理?《管子·白心》:“名正法备,则圣人无事,不可常居也,不可废舍也,随变断事也,知时以为度。”《庄子·徐无鬼》:“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 以上为第五章,是对第四章的展开论述,主旨是人事须要因循自然,不可企图把人情强加于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给自然带来的“不善”和“乱”降到最低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2、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孔子2000”网2004年4月16日。

3、李锐:《〈恒先〉淺释》,“孔子2000”网2004年4月17日及“簡帛研究”网4月23日。

4、朱渊清:《“域”的形上学意义》,“孔子2000”网2004年4月18日及“简帛研究”网4月18日。    

5、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简释(修订稿)》,“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9日及“孔子2000”网4月22日。

6、李学勤:《楚简〈恒先〉首章释义》,“孔子2000”网2004年4月19日,“简帛研究”网4月23日,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2辑(2004年6月1日),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7、庞朴:《〈恒先〉试读》,“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26日,及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2辑(2004年6月1日)。

8、丁四新:《楚简〈亘先〉简释》,见宫哲兵编:《当代道家——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5月。

9、郭齐勇:《〈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见宫哲兵编:《当代道家——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论文集》,“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8日,及《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10、吴根友:《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8日。

11、顾史考:《上博竹简〈恒先〉简序调整一则》,“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8日。

12、王志平:《〈恒先〉管窥》,“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8日。

13、曹峰:《〈恒先〉编联、分章、释读札记》,“孔子2000”网2004年5月10日及“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6日。

14、黄人二、林志鹏:《上博藏简第三册恒先试探》,“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2日。

15、董珊:《楚简〈恒先〉初探》,“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2日。

16、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16日。

17、李锐:《〈恒先〉札记两则》,“孔子2000”网2004年5月17日。

18、刘贻群:《〈恒先〉蠡测》,“简帛研究”网2004年5月23日。

19、郭刚:《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6日。

20、赵建功:《〈恒先〉新解六则》,“孔子2000”网2004年6月10日。

21、刘贻群:《试论〈恒先〉的“自生”》,“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13日。

22、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经典与文化的形成”第九次读书会论文,2004年6月13日,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3、季旭升:《〈上博三·恒先〉“意出于生,言出于意”说》,“简帛研究”网2004年6月22日。

24、丁四新:《楚简〈恒先〉章句释义》,“简帛研究”网2004年7月25日。(没有链接)

25、丁四新:《帛书〈道原〉集释》,“简帛研究”网2004年8月7日。

26、李锐:《“气是自生”:《恒先》独特的宇宙论》,《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7、丁四新:《有无之辩和气的思想——楚简〈亘先〉首章哲学释义》,《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28、董珊:《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简帛研究”网2004年11月9日。

29、陈静:《宇宙形成的理论——〈恒先〉在思想史视野下的一种解读》,见陈丽桂文注释。

30、陈丽桂:《上博简(三):〈亘先〉的义理与结构》,“简帛研究”网2004年12月19日。

31、曹峰:《楚简〈恒先〉“祥义利巧彩物出于作”解》,“孔子2000”网2004年12月22日,“简帛研究”网2004年12月26日。

32、曹峰:《从“自生”到“自为”——〈恒先〉政治哲学探析》,“孔子2000”网2004年12月23日,“简帛研究”网2005年1月4日。

33、董珊:《关于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的补正》,“简帛研究”网2005年1月4日。

34、赵建功:《〈恒先〉易解(上)》,“孔子2000”网2005年1月5日。

35、赵建功:《〈恒先〉易解(下)》,“孔子2000”网2005年1月5日。

36、秦桦林、凌瑜:《“习以不可改也”——楚简〈恒先〉中有关“语言符号的强制性”的思想》,“孔子2000”网2005年1月10日,“简帛研究”网2005年1月4日。

37、李锐:《清华大学简帛讲读班第三十二次研讨会综述》,“孔子2000”网2004年4月15日及“简帛研究”网2004年4月18日。


       2005年1月15日于武汉喻家山麓



[①] 典据皆王念孙《广雅疏证》及《广雅疏证补正》所引。

[②] 后来廖先生又改从李锐说,训“业业天地”为“朗朗天地”。见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③] 丁四新:《楚简〈亘先〉简释》,见宫哲兵编:《当代道家——海峡两岸首届当代道家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5月。

[④] 许匡一:《淮南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⑤] 设:置也,陈也,引申为完备。《说文》:“设,施陈也。”《广雅·释诂三》:“设,施也。”《玉篇》:“设,置也,陈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设,立也。”《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⑥]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卷《管子集校(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9-370页。

[⑦] 曹峰:《恒先》编联、分章、释读札记》,“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⑧] 季旭升:《〈上博三·恒先〉“意出于生,言出于意”说》,“简帛研究”网。

[⑨] 见廖名春:《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

[⑩] 吴根友:《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探析》,“简帛研究”网。

[11] 郭刚:《上博楚简〈恒先〉之“恒先”“恒气”窥探》,“简帛研究”网。

[12] 见王引之:《经传释词》,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31页。

[13] 曹峰:《楚简〈恒先〉“祥义利巧彩物出于作”解》,“孔子2000”网。

[14] 董珊:《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简帛研究”网。

[15] 董珊:《关于楚简〈恒先〉“详宜利巧”解释的补正》,“简帛研究”网。

[16] 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简帛研究”网。下引不注。

[17] 《老子》帛书甲乙本、楚简甲本略同。通行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作“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8] 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一,见《二程集》,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030页。

[19] 程颐:《河南程氏经说》卷一,见《二程集》,第1030页。

[20] 见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第65页。

[21] 见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29页。

[22] 王念孙云:“‘有贵其成’当作‘贵其有成’,与下文‘贵其无成’相对。‘无成贵其有成’者,功未成而贵其有成也。‘有成贵其无成’者,功成而不有其功,即上文所云‘弃功与名而还反无成’也。”郭沫若云:“王校适得其反。原文之意贵‘无成’而不贵‘有成’,……故曰‘无成有贵其成也,有成无贵其成也’。下句误耳。”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卷《管子集校(二)》,第456页。

[23]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4] 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卷《管子集校(二)》,第417页。

[25] 从李零先生补,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第130页。

[26] 见《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有出入。

上一条:廖名春:读楚竹书《曹沫之陈》札记 下一条:刘 钊:说“度天心”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