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三.周易》出,全部共涉及三十四卦。由可以看得到的卦畫看,它的陽爻作「一」,陰爻作「八」,很明顯地就是數字卦,與自新石器以來中國易卦源自數字卦的歷史演變完全吻合。大部分的卦名和今本《周易》的對照都還算容易,只有「需」卦的對照比較,在字形上比較難以理解。以下我們想對這個字做點疏通。
為了方便電腦顯示,我們以下把古字形和罕用字以代碼表示,代碼如下:
A
B
C
《上博三.周易》簡2「需」卦作「A」,原考釋云:
「B」,作「A」形,疑從子、從而省,即「孺」字,讀為「需」。字形變化與「輀」又作「
」、「
」,「陑」又作「陾」、「
」,「胹」又作「
」、「臑」同。或釋「包」,字從子、從包省,《汗簡》「包」字從子、從包作「
」。「B(需)」,卦名,《周易》第五卦,乾下坎上。
此說提出兩個可能,首先是「從子、從而省」,即「孺」字,讀為「需」。其缺點在楚簡「而」字多見,《上博三.周易》簡17作「
」、簡20作「
」,省成「A」形上半的機會似乎很小。而且從「而」到「耎」、從「耎」到「需」,中間的糾葛、問題還很多。戰國時代從「而」之字能否通為從「需」之字,目前並無證據。
第二個可能是釋「包」,從子、從包省。所謂從「包」,當是指「ㄅ」形。從字形來看,在戰國楚簡中,「A」字上半部件與被釋為「ㄅ」的楚簡部件的確相當像。但是,從「ㄅ」為什麼可以讀為「需」,原考釋者並沒有做任何解釋。
廖名春先生以為此字從ㄅ、子聲,讀為「俟」。並謂「需」字從「而」聲,與「俟」韻同。楚簡此字實際上是“俟”字,應該是取本義“須待”;而“需”之“須待”義不如“養”義清楚,故為楚簡本所不取。(〈楚簡《周易》校釋記(一)〉,「簡帛研究網站」4月23日首發)
徐在國先生以為此字從子、從夗聲,「應讀爲“耎”。“夗”、“耎”上古音均爲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詳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212頁」。因此,此字當讀爲“需”。(〈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站」4月24日首發)
旭昇案:《上博三》原考釋所舉「而」、「耎」、「需」通作的例子,時代都太晚。如「輀」,喪車也;「陑」,山名也;「胹」,爛熟也,這三個字都讀「而」,其右旁作「耎」、作「需」,意義、音讀並沒有改變。由此看來,「而」、「耎」與「需」的關係並不大。「需」字最早見西周早期金文盂簋,字從「雨」從「天」,會人遇雨止立等待之意。「耎」字較複雜,最早見睡虎地簡,何琳儀先生謂字從大從而,會人鬚柔軟之意(參《戰國古文字典》1034頁);學者或以為「需」、「耎」為一字之分化。但是,「需」(心紐侯部)、「耎」(日紐元部),二字的上古韻相去甚遠,說成一個字的分化,恐怕有點困難,說成是字形的訛混可能比較合理些,但這種訛混的時代大概不會太早。
此字上部所從「C」形,最直接的考慮有二,一是釋為「ㄅ」(倗所從。或讀包,幫母幽部;或讀伏,奉母職部)、二是釋為「夊」(邍所從。心母微部)。但是,釋成「ㄅ、夊」,從音讀的角度來看,和本簡「A」字的關係都不大,都無法解釋「A」的構形。
廖名春先生改從同義字的方式去解釋本卦名,以為此字從ㄅ、從子,讀為「俟」。此說分析字形頗為合理,但讀為「俟」則恐有問題,因為如此一來,本卦卦名和今本《周易》的卦名變成完全不同讀音的兩個同義字,這恐怕與《上博三.周易》的卦名用字情況不合。我們試看簡本《周易》三十四卦的卦名用字,與今本《周易》不是同字、就是同音或音近字,沒有用讀音完全無關的同義字。以下我們列出簡本《周易》和今本《周易》的對照表,並以(A/B──C)來表示,A為簡本,B為今本,C為簡單的音讀說明。簡本卦名外加□者表示此字卦名處缺字,但從卦爻辭可以補。逕作□的,表示缺卦名。簡本肯定與今本同字的,字形結構雖小有不同,我們也直接寫成同字):
01.尨/蒙──音近
02.孺/需──同聲符?
03.訟/訟──同字
04.帀/師──同聲符
05.比/比──同字
06.□□/大有──
07.
/謙──同聲符
08.余/豫──音近
09.
/隨──同音
10.蠱/蠱──同字
11.復(左旁改辵部)/復──同字
12.亡忘/無妄──音近
13.大竺(加土旁)/大畜──音近
14.頤/頤──同字
15.欽/咸──音近
16.亙/恆──同音
17.隊(左旁改月)/遯-同音
18.楑/睽──同聲符
19.訐/蹇──音近
20.解(加糸旁)/解──同聲符
21.夬/夬──同字
22./姤──音近
23.啐/萃──同聲符
24.困/困──同字
25.汫/井──同字
26.革/革──同字
27.艮/艮──同字
28.
/漸──音近
29.豐/豐──同字
30.旅(加辵)/旅──同字
31.
/渙──音近
32.少過(近右旁改化)/小過──同字
33.□□/既濟──
34.□□/未濟──
除了大有、既濟、未濟三卦之外,其餘各卦的卦名,簡本和今本基本上不是同字、就是同音、或者音近,沒有看到用聲音不相近的同義字(由此顯示簡本《周易》和今本應屬同一個來源的《周易》)。因此我們認為「需」卦的簡本用字,應該也不會例外。
徐在國先生以為此字從子、從夗聲,「應讀爲“耎”。“夗”、“耎”上古音均爲元部字。“耎”、“需”二字古通」。旭昇案:徐文放棄「嗣」的說法,以為C形不是「夊」,應釋「夗」,可能有很好的證據,但是文章未發表。但是,釋為「夗」(影紐元部),要讀為「耎」(日紐元部),似乎有點困難,二字韻部雖然相同,但是聲母相去較遠。更何況「耎」還要過渡到「需(心紐侯部)」,相去也還有距離。「耎」和「需」的糾纏也還有得理,即使我們相信「需」的古字形作「耎」,它似乎也應該讀成心紐侯部字(音須),而不能讀成日紐元部字(音軟)。
以上的說法都不理想,那麼簡本此字應該如何分析呢?我們認為此字應釋為從子、司(去口。與司同音)聲,即「嗣」字,讀成「需」。《上博二.容成氏》簡23「乃立禹以為司工」的「司」字作「
」,其上部的「C」形與本簡此字相同。此一形體的演變應是「司」字內部「口」上的「一」形移到最上方,然後這一短橫筆書寫到右方時向下回鋒,於是就變成「C」形了。此字從子、司聲,即「嗣」之異體(參何琳儀先生《戰國古文字典》110頁)。同屬楚系的曾侯乙編鐘「嗣」字多見,第一形從子、司聲;第二形「司」的「口」形與「子」的頭部共筆,部分又有訛變,《說文》所收「嗣」字古文即出此形;第三形完全省略「口」形作「
」(曾侯乙編鐘下二.一.背面中,取自馬承源先生等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二冊頁455),與簡本《周易》此字完全同形。(曾侯乙編鐘此字為律名「嗣」,即《國語.周語下》的「羸亂」,裘錫圭、李家浩先生〈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及考釋〉注14以為「羸亂」顯然就是鐘銘的「嗣」,「亂」為「嗣」的訛字。徐文以為仍應釋「亂」,也許有更好的證據。但是,如果我們對《容成氏》簡23的字形沒有看錯的話,那麼C形釋為「司(減口)」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然則《上博三.周易》「需」卦卦名仍以釋成「嗣」字最好。
「嗣」字從「子」、「司」聲。「司」聲上古音在心紐之部,「需」在心紐侯部,二字聲紐相同,韻為之侯旁轉。之侯旁轉是戰國秦漢間楚地常見的現象,如《楚辭.九章.惜往日》以廚(侯部)韻牛、之(之部),劉向〈九歎.怨思〉以詬(侯部)韻醢(之部)。大徐本《說文解字》以為「需(侯部)」從「而(之部)」聲,也屬於之侯旁轉。據此,簡本此字釋為從子、司聲,即「嗣」字異體,讀為「需」,應無可疑。
《說文》:「嗣,諸侯嗣國也。」今本《周易.需卦》疏:「需,待也。」通觀全卦,應以「需」義為正。因此《上博三.周易》「需」卦用「嗣」字,應屬音近假借。
2004.4.25修訂
拙文寄出數日,未見發佈,網上又見三文討論此字。陳爻先生〈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以為釋「乳」,但字形、字義都還有一點問題;黃錫全先生〈讀上博《楚竹書(三)》札記六則〉贊成徐文C形可以釋「夗」,但以為《上博三.周易》「需」卦卦名此字當釋「俯」,與「俛」同字,相當於「需」,《周易》此卦從「俯」字解釋也可以。楊澤生先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以為此字可釋為「從子在宀下,子亦聲」的「字」字的表意初文。旭昇案:據上文統計,《上博三.周易》卦名和今本《周易》應該同字或同音或音近,釋成不同音的其它字,可能比較有困難。因此筆者目前的看法,還是主張釋成「嗣」,讀為「需」。
2004.4.30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