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將於近日出版,全書收戰國佚書九篇。簡介如下:
《競公瘧》(濮茅左整理、注釋)原題,篇題位於第二簡上段背部。本篇殘存十三簡,總四百八十九字,其中合文二、重文一。綴合十例。根據綴合後的形製推斷,完整竹簡兩端平齊,滿簡書寫,原長應約五十五釐米,三道編繩。篇題中的“競公”,即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公元前五四七至前四九○年在位。本篇圍繞齊競(景)疥且瘧,逾歲不已。病情遷延,年而未痊愈為題,記載了因此而引起的朝廷內部激烈爭議之事。競公病甚,寵臣割、棃為了推卸責任,把矛頭直指祝、史,並求援於高子、國子、晏子,呼吁殺祝、史。老臣晏子疼愛祝、史兩大夫,并以范武子之德為例,直諫齊競公。最後,說服了齊競公,祝、史兩大夫得免,割、棃受處。本文不但反映了晏子剛正不阿、亷潔公正、厚生愛民的高貴品質,且體現出晏子驅邪歸正、善於化導的智慧。本篇竹書為研究齊國歷史、宗教、哲學、醫學、治國策略、以及《晏子春秋》的取材、成書年代等諸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
《孔子見季走亙(桓)子》(濮茅左整理、注釋),原無題,現題取用全文首句。共二十七簡,總五五四字,其中合文六。在流傳過程中折損嚴重,存簡也無完整者。根據竹簡的現狀可知:原完簡兩端平齊,長約五十四·六釐米,三道編繩。本篇為儒家的重要佚文。全文以對話形式記載了孔子與季走亙(桓)子的有關討論。時間約在鲁定公五年(前五○五年)至定公十四年(前四九六年)的十年間。孔子與季桓子的談話內容一直為歷史之迷,《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二見季桓子,但未留下具體的內容。《韓詩外傳》、《新序》記載“孔子侍坐於季孫。”也未留下具體的內容,只有其間插曲 “君使人假馬”事,本竹書的發現終於讓我們讀到了孔子與季桓子的兩人對話,讀到了孔子對“二道”的精辟論述,孔子的法古興魯,仁政賜愛,“司不失人”的相關理論。文章開門見山,季走亙(桓)子向孔子求教二道,仁與不仁。孔子引導要季走亙(桓)子要變聚斂為博施,明仁不虐,只有“上樂施則下益寬”,才能不“司於失人”。孔子開導季桓子“行聖人之道”,當以仁爲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仁爰仁而進之,不仁人弗得進矣。”該篇末附有《季走亙(桓)子與孔子的相關繫年》。
《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陳佩芬整理、注釋)本篇共九簡,由《莊王既成》和《申公臣靈王》兩篇合成。前篇《莊王既成》的首句與後篇《申公臣靈王》的首句同在第四簡上,篇間由墨釘劃分。《莊王既成》三簡半,簡長約三十三釐米餘,皆完簡,兩道編繩。共九十三字。第一簡背有篇題“莊王既成”。記載了莊王與重臣子桱的對話,討論的中心是楚之後人如何保住霸主的地位。《申公臣靈王》五簡半,原無篇題,佚書,全篇一百十七字,是一篇完整的史籍。記載了王子回與申公相爭王位,結果申公願為“君王臣”事。
《平王問鄭壽》(陳佩芬整理、注釋)本篇共七簡,皆完簡,原無篇題,簡長約三十三釐米餘,兩道編繩。佚書,共一百七十三字。記載了楚平王因國之禍敗事而問鄭壽,鄭壽與平王有間,鄭壽告有疾,不事到端正事。
《平王與王子木》(陳佩芬整理、注釋)本篇共五簡,皆完簡,原無篇題,簡長三十三釐米,兩道編繩。佚書。記載了楚平王命王子木至城父事。有關事跡亦見於《史記·楚世家》、《左傳·昭公十九年》。
《慎子曰恭儉》(李朝遠整理、注釋)本篇共六簡,第三簡背有篇題“慎子曰恭儉”,簡長三十二釐米,兩道編繩。佚書,共一百二十八字,合文二。文中提出了“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均分而廣施”等思想。整理者認為:“六支簡的上下編繩是合一的,然契口數则多於編繩數,且有編繩蓋在字跡上的現象。是為廢品的再利用抑或有其他原因,闕疑待考。慎子即慎到(約前395—前315年),戰國時趙國人,曾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講學,負有盛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言‘慎到著十二論’ 歸於學黃老道德之術;《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四十二篇,歸入‘法家者流’;《崇文總目》作三十七篇,均已佚。現存輯錄七篇(收入《守山閣叢書 》和《百子全書》),是否原作,見仁見智。另有《慎子內外篇》(慎懋賞本),被定為偽作。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學者P.M.THOMPSON著有《慎子逸文》(THE SHEN TZU FRAGMENTS)一書(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搜集《慎子》逸文甚豐。慎子一般被视為法家,本篇名曰‘慎子曰恭儉’,但內容幾不見於現存各種版本的《慎子》,而似與儒家學說有關。故簡文中的‘慎子’與文獻中的‘慎子’是否為同一人,尚有待於研究。”
《用曰》(張光裕整理、注釋)本篇共二十簡,原無篇題。佚書。文由“民之初生”起說,談及“五刑不行”“民日愈樂”“凶刑厲政”等民生國政大事。整理者認為:簡文“用曰”云者,應與“諺曰”、“鄙諺曰”、“古語曰”、 “故曰”之作用相當。多警世之語,如: “脣亡齒寒”、“莫衆而迷”、“禍不降自天,亦不出自地,唯心自惻(賊)。”、“既出於口,則弗可悔,若矢之字(置)於弦”等,強調慎言之重要,凡此皆足以發人深省。篇中諸節之間,亦每見叶韻,對楚方言音系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天子建州》(曹錦炎整理、注釋)凡甲乙兩本。甲本完整,共十三簡,全篇四○七字。乙本十一簡。《天子建州》分為兩章,章未均有章節號標注。整理者認為:本篇為儒家文獻,所記主要關於禮制,其中有些內容可以在今本大、小戴《禮記》中見到相似記載,從其內容和篇章結構分析,正是前人所說的“禮家雜記”,這為研究先秦時期的禮學提供了寶貴資料。本篇第一章與《大戴禮記·禮三本》的關係尤為密切。《禮三本》的來源,本自荀子的《禮論》篇,這對瞭解和研究荀子思想及其學術傳流也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