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有一文《释〈凡物流形〉中的“箸不与事”》[1]考察以下这段话的文意和编联:
闻之曰:“执道,坐不下席;端文(冕)【14】,箸不与事。先知四海,至听千里,达见百里。”是故圣人处于其所,邦家之【16】危安存亡,贼盗之作,可先知。[2]
在上述论文中,笔者论证了虽然在楚简中大部分“箸”可以读为“书”[3],但在《凡物流形》中,读为“书”显然无法和前后文照应。读为“图”也不可取,《凡物流形》这段话说的是,执道者虽然完全不参与具体的作为,却具备先知先觉的超验能力,同时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政治境界。如果读为“图”,依然有着人为的影子,况且楚简中“图”字多从“者”从“心”,写作“
”,《凡物流形》中也有此字,简17有“得一[而]【23】图之,如并天下而��(抯)之;得一而思之,若并天下而治之。一以为天地稽。【17】”
笔者指出,“箸”字从“者”,“箸”可以读为“著”,“著”亦通“宁”[4],“箸”也可能是“佇”的假借字。《诗经•燕燕》有“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楚辞‧离骚》有“结幽兰以延佇”,《楚辞‧王逸‧九思‧疾世》有“佇立兮忉怛”。意为站立不動,“端冕”者常常固定不动,因此和“佇”字相合是可以理解的。
王中江先生在《〈凡物流形〉的“贵君”、“贵心”和“贵一”》[5]一文中接受笔者读“箸”为“著”的意见,但理解不同。“古人是席地而坐,帝王召见臣僚也是如此,‘久立’与此不符,恐非文意。‘箸’通‘著’,有‘显明’‘显著’之意。‘箸不与事’,也许是说君主地位虽显赫,但他不谋划具体事宜。究竟如何,尚待进一步讨论。”
最近笔者发现,古代天子接见诸侯有所谓“宁立”之说,如《礼记•曲礼下》有“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宁”是天子听政之位,《尔雅•释宫》云“门屏之间谓之宁”,郭注云“人君视朝所宁立处”,李巡云“正门内两塾间曰宁”。就是说“宁”有二说,或谓设于大门及正门之间,或谓“正门两塾之间”,虽然是名词,但可能正因为天子佇立于此,接受来朝,才获此名称。这样理解的话,“著不与事”表明执道之君主,只要象征性站着接受朝拜即可,不用处理具体政务。
此处的“箸”和前面的“坐”相应,应该指的都是身体的姿态。因此,将“箸”释为“站立”是最合适的。如果将这段话的前后文断为“闻之曰:察道,坐,不下席;端冕,箸(宁),不与事”,可能更为明白易懂。
[1] 曹峰:《释〈凡物流形〉中的“箸不与事”》,简帛研究网,2009年5月19日。
[2] 这段话的编联依据顾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简序及韵读小补》,简帛网首发,2009年2月23日。王中江:《〈凡物流形〉编联新见》,简帛网首发,2009年3月3日。“文”读为“冕”,从李锐:《〈凡物流形〉释文新编(稿)》,孔子2000网首发,2008年12月31日。
[3]参见李守奎等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161页。
[4]参见高亨、董治安编:《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第898页。
[5] (即将刊载于《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