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文章 >> 楚简 >> 正文

曹 峰:释《凡物流形》中的“箸不与事”

2011年03月09日 02:59 曹 峰 点击:[]

《凡物流形》中有這樣一段話:


聞之曰:“識(察?)道,坐不下席,端文(冕)【14】,箸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是故聖人處於其所,邦家之【16】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先知。[1]


關於“箸不與事”,目前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是讀為“書不與事”,這為大多數學者遵從,凡國棟:《上博七〈凡物流形〉劄記一則》[2]就是從這個角度去討論,他釋為“書雖不預言某事,但是書中的道理能使人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觀百里,故聖人雖處其家,但是能預知邦家之安危,盜賊之興作。”這樣解釋顯然比較勉強,與《凡物流形》的深意不符。至於“與”,他認為“‘與’當讀為‘預’,作预先,事先講。”

另外一種讀法是視其為“圖”的假借。如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他指出:此“圖”蓋即《國策》中“謀”字之意,那麼“坐不下席”、“圖不與事”,亦即“計不下席,謀不出廊廟”之謂。“不與事”或即不親自參與的意思,然“與事”一詞先秦罕見,則或該讀為“舉事”為宜。[3]

王中江《〈凡物流形〉編聯新见》認為“這個字應當有類似於‘清靜’、‘寧靜’、‘安閒’等詞語的意思”,懐疑可釋讀為“舒”[4]

還有學者試圖改變句讀,將前後文斷為“聞之曰:察道,坐不下席,端文書,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5]張崇禮認為“端文書”即恭敬地端着書籍的意思,這句話的主旨依然是“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應該說,這裏句讀雖然改變,但整體文意和未改以前沒有太大區別。而且,“識(察?)道”當與“端文”相對,“坐不下席”當與“箸不與事”相對,讀上去更為通暢。“端文書”的句讀恐不可取。

這段話前文是“識(察?)道,坐不下席,端文(冕)【14】”[6],後文為“書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是故聖人處於其所,邦家之【16】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先知。”也就是說,得道執道者雖完全不參與具體的作為,卻具備先知先覺的超驗能力,同時達到無為而治的最高政治境界。然而,即便讀為“圖”,依然有着人為的影子,只不過是其謀事方式有如張良、孔明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已。

因此,雖然在楚簡中大部分“箸”可以讀為“書”[7],但在《凡物流形》中,讀為“書”顯然無法和前後文照應,讀為“圖”,如前所言,仍有人為影子,也不合適,況且楚簡中“圖”字多从“者”从“心”[8],《凡物流形》中也有此字,在簡17中,“得一[而]【23】圖之,如并天下而��(抯)之;得一而思之,若并天下而治之。一以為天地稽。【17】”

筆者以為,“不與事”是不親自參與的意思,在古典文獻中,與“不與事”可以相互發明者,可見以下用例。


人主好仁,則無功者賞,有罪者釋;好刑,則有功者廢,無罪者誅。及無好者,誅而無怨,施而不德,放準循繩,身無與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載。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誅之者,法也,民已受誅,無所怨憾[9],謂之道。道勝,則人無事矣。(《淮南子•詮言》)


《淮南子•詮言》論述的是得道者無事無為的理論,其中有所謂“勝心”(“聖人勝心,眾人勝欲”)之說,也可以同《凡物流形》的“心不勝心”章[10]參看。因此與《凡物流形》有相似的思想背景,《詮言》中的“身無與事”可以說是對《凡物流形》“箸不與事”的最好注釋。即得道者不親自參與那些具體的人為、作為(如仁刑、賞誅等),雖然“身無與事”,卻能够使民衆“無所怨憾”。

黃老道家政治哲學中,從“不與事”的角度,對君子無為而治,君臣不同道的原理作過很多論述:


是非輻湊,上不與構。虚靜無為,道之情也。……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上不與共之,民乃寵之。上不與義之,使獨為之。(《韓非子•揚權》)上固閉内扃,從室視庭,咫尺已具,皆之其處。(《韓非子•揚權》)


此處的“上固閉内扃,從室視庭,咫尺已具,皆之其處”和《凡物流形》的“聖人處於其所,邦家之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先知”,可以說有着相同的思路。其他還有: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耳目者,視聲之官也。心而無與視聽之事,則官得守其分矣。……故曰:“上離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曰:“君無代馬走,無代鳥飛,此言不奪能,能不與下誠也。”(《管子•心術上》)

故鼓不與於五音而為五音主,水不與於五味而為五味調,將軍不與於五官之事而為五官督。(《淮南子•兵略》)


那麼,該如何理解這個“箸”字呢,該字从“者”,“箸”可以讀為“著”,“著”亦通“宁”[11],因此,“箸”可能是“佇”的假借字。《詩經•燕燕》有“燕燕于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于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楚辭‧離騷》有“結幽蘭以延佇”,《楚辭‧王逸‧九思‧疾世》有“佇立兮忉怛”。意為久立不動,“端冕”者常常固定不動,因此和“佇”字相合是可以理解的[12]。同時,此處的“佇”和前面的“坐”相應,指的都是身體的姿態。這樣就和《淮南子•詮言》的“身無與事”也能對應起來。

如果將這段話的前後文斷為“聞之曰:察道,坐,不下席;端冕,佇,不與事”,可能更為明白易懂。

如此,也反過來證明簡14和簡16的編聯是正確的。



2009年4月17日初稿

2009年5月17日修改完成


 


[1]此處編聯從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簡帛網,2009年2月23日。王中江:《〈凡物流形〉編聯新见》,簡帛網首發,2009年3月3日。

[2]凡國棟:《上博七〈凡物流形〉劄記一則》,簡帛網2009年1月4日。

[3]顧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簡序及韻讀小補》,簡帛網2009年2月23日。

[4]王中江:《〈凡物流形〉編聯新见》,簡帛網首發,2009年3月3日。

[5]張崇禮:《釋〈凡物流形〉的“端文書”》,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9年3月15日。  

[6]“文”讀為“冕”,從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2008年12月31日。

[7]參見李守奎等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第161頁。

[8]參見李守奎等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第499頁。

[9] 原作“怨無所滅”从王念孫改。參王念孫:《讀書雜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894頁。

[10] 曹峰:《〈凡物流形〉的“少徹”和“少成”――“心不勝心”章疏證》,簡帛研究網,2009年1月9日。

[11]參見高亨、董治安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898頁。

[12]此文寫作過程中,與王中江先生有過討論,王中江先生在電子信中告訴筆者,《集韵》釋“箸”為“立”,亦可以為證

上一条:曹 峰:上博楚简《凡物流形》“四成结”试解 下一条:曹 峰:从《逸周书.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结构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