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簡五原釋文“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有耳不聞”疑當斷句為“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有耳不聞”。曹錦炎注“生”為出生。文義不暢,恐誤。疑“生”當讀為“狌”。《逸周書·王會》:“都郭生生,欺羽。生生若黃狗,人面,能言。”《山海經·海內南經》:“狌狌知人名,其為獸如豕而人面。”郭璞注引《周書》作“狌狌”。《玉篇·犬部》:“猩,猩猩。如狗,面似人也。狌,同猩。”《山海經·南山經》:“(招搖之山)有獸焉……其名曰猩猩。”《爾雅·釋獸》“猩猩”作“狌狌”。《山海經·海內南經》:“氾林方三百里,在狌狌東。”郭璞注:“‘狌狌’或作‘猩猩’,字同耳。”《禮記·曲禮上》:“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陸德明《經典釋文》本作“狌”,云:“‘狌’,本又作‘猩’。”[1]簡文“融師有成氏,狀若生”,是說“融師有成氏”樣子長得象猩猩。下文說“類獸非鼠”、“象彼獸鼠”,皆因“猩猩”“面似人也”,與一般的動物不同,是最接近人類的。
二
簡三“名則可畏,步者可矛。”曹錦炎注:“名”,名聲。“可畏”,可怕。“矛”,讀為“柔”。“步者可柔”,走路的樣子很溫柔。
案:此“名”字當為動詞,不能訓為“名聲”。當為評說、稱說。《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名則可畏”,此當指有成氏說起話來令人畏惧。“矛”,疑當讀為“侮”。今本《老子》第17章:“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郭店楚簡本“侮”作“
”,从矛、
(鳧所从,伏之本字)双声[2]。“步者可矛”即“步則可侮”[3]。此是說有成氏走起路來使人瞧不起,很難看。所謂“名則可畏”是指有成氏之言,“步則可侮”是指有成氏之行。今本《老子》第十七章“畏之”、“侮之”連言,簡文“可畏”、“可侮”亦同。
三
簡文七“昔融之是師,詽尋夏邦”,曹錦炎注:“詽尋”,地名。簡文此句謂夏建邦於詽尋。“詽尋”不知是否與“斟尋”有關。簡文似謂因祝融師於有成氏,才有夏邦之興。
案:“詽尋”非地名,當為動詞。“詽”疑讀為“研”。《說文·石部》:“研,
也。从石,幵聲。”段玉裁注:“亦謂以石
物曰研也。”引申則有研究義。《字彙·石部》:“研,究也。”《周易·繫辭傳》:“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張衡《東京賦》:“研覈是非。”《釋名·釋姿容》:“研精於事宜,則無蚩繆也。”而“尋”也有究義。《說文·寸部》:“尋,繹理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尋所以度物,故揣度以求物謂之尋。”《正字通·寸部》:“尋,探求也。”《淮南子·俶真》:“下揆三泉,上尋九天。”因此,“詽尋”即“研尋”,而“研尋”複辭同義,皆為探究、研究之意。“研尋夏邦”,即研究中國,其義與上文的“沈坐念惟”同。“有成氏”“沈坐念惟”、“研尋夏邦”,祝融以其為師,當屬自然。[4]
四
簡八曹錦炎注以為“當指伊尹事迹”,“大概是說伊尹逃過了被桀焚殺的厄運,而終於在商湯處得到重用”,其思路恐怕有問題。筆者認為簡文此處文義接上文而來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疑其還是說“有成氏”之事。曹說的根據主要有二:一是以簡文的“適昜”即《史記·殷本紀》的伊尹“以滋味說湯”、《新序·刺奢》及《韓詩外傳》的“適湯”。二是以簡文“不及
焚”為“不及遇焚”,以為是指伊尹不及遇被桀焚殺之厄。李锐已經指出:簡文“
”字似當與“適”無關,而字形近上博簡《周易》簡14倒數第三字,以及上博簡《緇衣》簡9當讀為“從”之字右半。[5]此說可信。簡文“
”既不能釋為“適”,伊尹之事就無從談起了。其實,簡文“□聞
昜”描寫“有成氏”臉部的可能性更大。似乎是說其耳被殘傷。曹說以簡文“
”為“堣”之訛,再將“堣”讀為“遇”,有改字為訓的問題。筆者認為簡文“
”可讀為“愧”,而“焚”可讀為“忿”。[6]《禮記·祭義》、《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皆言:“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又說:“惡言不出於口,煩言不及於己。”《鶡冠子·世兵》也說:“故曹子去忿悁之心,立終身之功;棄細忿之愧,立累世之名。”《管子·形勢》:“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形勢解》:“風,漂物者也。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雨,濡物者也。雨之所墮,不避小大強弱。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故曰:‘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因此,簡文“不及
焚”可讀為“不及愧忿”,是說“有成氏”“志行顯明”,心中無愧也無忿。也可以说是“去忿悁之心”,“棄細忿之愧”,修养境界极高。故後文說“正固”云云也就好理解了。
2006年2月13日稿於漢城成均館大學儒
教文化研究所,2006年2月14日修改。
[1] 高亨、董治安:《古書通假會典》,64-65頁,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2] 參李天虹:《郭店楚簡文字杂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98-99頁,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李銳《读上博五札记》(修改稿,2006年2月13日)認為“者”實即“則”字,說是。
[4] 《六韜·文韜·守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生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尋。”“尋”當作“靜”。依此,簡文“尋”可讀為“靖”。“詽尋夏邦”則可作“研靖夏邦”。只是“尋”和“靖”一為侵部邪母,一為耕部从母,距離過遠。
[5] 李锐:《读上博五札记》,未刊稿,2006年2月12日。
[6] 詳見高亨、董治安《古書通假會典》第143~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