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曹沫之阵》开头一段见于《慎子》佚文;两者比较之下,《慎子》所载当晚于《曹沫之阵》;曹沫之“沫”是“刿”或“蔑”的假借,依文献为读,《曹沫之阵》最好作《曹刿之阵》。
关键词:上博楚简 曹刿之阵 慎子佚文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1]的几种文献中,最吸引我的当数《曹沫之阵》。此书存“整简四十五支,残简二十支”,字数几近二千,“其内容是记鲁庄公、曹沫问对,开头是论政,后面是论兵,篇题主于论兵,盖视之为兵书”。[2]其整理者李零先生为该篇竹书作了非常好的释文和十分精当的注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筚路蓝缕,千虑难免一失。下面,笔者就竹书的出处和定名谈点不同的意见,以为补充。
一 《慎子》有佚文
李零先生的“说明”以为“此书史志无载”[3]。但据笔者检索文献,其实并不尽然。竹书简一简二“鲁庄公将为大钟,型既成矣,曹沫入见,曰:昔周室之邦鲁,东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泽,无有不民。今邦弥小而钟愈大,君其图之”一段亦见于《慎子》佚文。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
《慎子》曰:鲁庄公铸大钟,曹翙入见,曰:今国褊小而钟大,君何不图之?[4]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五同。[5]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九:
《慎子》:鲁庄公铸大钟,曹刿入见,曰:国褊小而钟大。[6]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
鲁庄公铸大钟而国小钟大,曹刿规之。[7]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三:
国小钟大:鲁庄公铸大钟,鲁翙入见,曰:今国褊小而钟大,君何不图之?[8]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六十二:
钟大当图:《愼子》曰:鲁庄公铸大钟,曹刿入见,曰:今国褊小而钟大,君何不图之?[9]
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卷九:
鲁庄公铸大锺,而国小锺大,曹刿讥之。[10]
《佩文韵府》卷四十七之一:
《慎子》:鲁荘公铸大钟,曹刿入见,曰:国褊小而钟大。[11]
《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一:
《慎子》:鲁荘公铸大钟,曹刿入谏,曰:今国褊小而钟大,君何不图之?[12]
陈厚耀《春秋战国异辞》卷三:
《慎子》:鲁庄公铸大钟,曹刿入见,曰:今国褊而钟大,君何不图之?[13]
马骕《绎史》卷四十同[14]。
上述十一条记载,有八条说是出自《慎子》,其它三条虽然没有交待出处,但《乐书》和《诗经世本古义》的记载,一看就是节选;《天中记》所记,除缺少出处外,其余都同于《初学记》,显然是抄自《初学记》。所以,此记载出自《慎子》,当无问题。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慎到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诸子类法家:“《慎子》四十二篇。”原注:“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隋书·经籍志》法家:“《慎子》十卷。”至宋时,《慎子》只存一卷,“唯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滕辅注”[15]。但明天启四年(1624年)自日本传回的唐魏征等编《群书治要》本则多出《知忠》、《君臣》两篇。[16]清钱熙祚依此,合参先秦子书暨唐、宋类书所引,再与“子汇本”相校,除得七篇外,又辑出逸文六十条,名为“守山阁本”,可谓善本。[17]阮廷焯在“守山阁本”的基础上,又多辑出几条逸文。[18]英国汉学家谭朴森《慎子逸文》更有详尽的讨论。[19]
曹刿谏鲁庄公铸大钟之事,今之《慎子》七篇不载,而在其逸文中。传世文献记载较为完整的为《初学记》、《太平御览》、《天中记》、《山堂肆考》、《渊鉴类函》、《春秋战国异辞》、《绎史》。《玉海》、《佩文韵府》省去了“今”字和“君何不图之”一句;《乐书》、《诗经世本古义》省略、改换了曹刿“入见”和劝谏之语。比较起来,《诗经世本古义》说显然出自《乐书》,《佩文韵府》显然抄自《玉海》,而《太平御览》、《天中记》、《山堂肆考》、《渊鉴类函》、《春秋战国异辞》、《绎史》的记载当源于《初学记》。而宋《玉海》、《乐书》的记载恐怕还是截取自《初学记》。因此,与简文比较,传世文献的记载可以唐之《初学记》为代表。
二 简文和佚文的比较
简文“鲁庄公将为大钟,型既成矣”,《慎子》作“鲁荘公铸大钟”。简文所谓“为”,也就是“铸”。从简文看,鲁庄公是“将为大钟”,“型既成矣”,已经做好了钟模,但“大钟”尚未铸成。而《慎子》“鲁荘公铸大钟”,是说鲁荘公铸造大钟,到底是已经铸成了,还是正在进行中,似乎不太清楚。但从下文“君何不图之”来看,曹刿既然劝阻,大钟应该尚未铸成,否则就是马后炮了。由此看,两者虽有简繁之别,但实质是一致的。
简文之“
”,《慎子》佚文除《初学记》和《天中记》作“曹翙”外,其余都作“曹刿”。《说文·羽部》:“翙,飞声也。从羽,岁声。”《刀部》:“刿,利伤也。从刀,岁声。”李零认为曹刿“在古代主要是以刺客而著称”[20],是符合事实的。其名为“刿”,当与其在“在柯之盟执匕首劫齐桓公”有关。所以,《初学记》和《天中记》的“翙”字,当为“刿”字通假。《慎子》佚文本当作“刿”。
曹刿劝谏的内容,简文详尽而《慎子》佚文简略。简文“昔周室之邦鲁,东西七百,南北五百,非山非泽,无有不民”一段,述鲁国初封建国时的“强大”,为反衬之文;《慎子》佚文则无,当为其省略。因为《慎子》作为诸子百家之一,轻记事而重论理,或者说记事是为了论理。所以,简省其作为反衬之文的记事部分,是势所必然。
简文“今邦弥小而钟愈大”,《慎子》佚文作“今国褊小而钟大”,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只有两点。一是简文“邦”,《慎子》佚文作“国”。从大量的出土文献来看,简文之“邦”当为本字,《慎子》佚文之“国”当为汉人为避汉高祖刘邦讳而改。比如传世文献里的“相国”,出土文献就作“相邦”;传世文献里的“国家”,出土文献就常作“邦家”。由此看,《慎子》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有汉人的改动。二是简文“弥小而钟愈大”,《慎子》佚文作“褊小而钟大”。“弥……愈”作为表示递进关系虚词,《慎子》佚文简省了,并不妨害其论理。简文之“小”而《慎子》佚文作“褊小”。《说文·衣部》:“褊,衣小也。从衣,扁声。”《小尔雅·广言》:“褊,狭也。”而“狭”亦小。“褊小”即“狭小”,复辞同义,所以文献往往并举。《左传·隐公四年》:“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简文的“小”为单音词,《慎子》佚文“褊小”为双音词。按照先有单音词,后有双音词的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简文显然比《慎子》佚文要早。
简文的“君其图之”,《慎子》佚文作“君何不图之”,语气虽稍有变化,但意思完全一致。“君其图之”是祈使句,“其”为副词,表示祈使语气。而“君何不图之”则是反诘句,“何”为代词,表示疑问语气,“何不”相当于否定之否定,也就是等于肯定。所以,“君其图之”或“君何不图之”,都是表示曹刿的强烈要求,希望鲁庄公重新考虑“铸大钟”之事。言外之意,就是希望鲁庄公改弦更张,为珍惜国力而停止铸造大钟。
曹刿的劝谏,简文还有“昔尧之飨舜也,饭于土塯,歠于土铏而抚有天下,此不贫于美而富于德欤?昔周室……”以及“庄公……乃命毁钟型而听邦政”的大段记载,而《慎子》佚文则无。
这些都说明《慎子》佚文是节选,不是其原始的出处,而简文方是其原始出处。所以,《慎子》佚文的上述记载,应该出自竹书《曹沫之阵》。
如果说《慎子》是慎子之作,竹书《曹沫之阵》的成书就应该早于慎子。胡适认为慎到的时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初年;[21]钱穆认为慎到生于公元前三五○年,卒于前二七五年,享年七十六岁;[22]吴光认为“慎到的生卒年代,当在公元前三六五年至前二八○年之间,晚于申不害而早于韩非”。[2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又《孟子荀卿列传》云: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
《盐铁论·论儒》更说:
齐威、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愍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幷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
可知慎到是齐稷下先生之一,当为齐宣、愍王时期之人。齐宣王在位为公元前三一九至前三○一年;齐愍王“北幷巨宋”在前二八六至前二八五年。其《慎子》各篇的产生,基本应在此时段内。由此推论,竹书《曹沫之阵》成书的下限,应该不会晚于齐宣、愍王时。
至于其上限,自然不会超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道理很简单,《左传》记载:庄公“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在这之前,曹刿肯定没有见过鲁庄公,不然,“其乡人”就不会反对了。而简文所记曹刿劝谏鲁庄公铸“大钟”之事,应该在这之后。至于竹书下文记曹刿与鲁庄公论兵之事,与《左传·庄公十年》“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和《国语·鲁语上》“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近,既有可能是这次曹刿论战的内容,也有可能是长勺之战后所论。无论如何,竹书《曹沫之阵》的成书,都不会早于鲁庄公十年。
三 异名与本字
简文“
”之名,写法多样。李零指出:
简文“曹”作“
”或“
”,“沫”作“蔑”、“
”、“
”、“
”或“
”。“
”字古文字多用为“造”,与“曹”读音相同(都是从母幽部字);“
”字从蔑或从万,“蔑”或“万”与“沫”读音亦相同(都是明母月部字)。古书所见异名,如“刿”、“翙”是见母、晓母的月部字,读音也相近。[24]
李零将“
”读为“沫”,文献上是从《战国策·齐策三》、《齐策六》、《燕策三》和《史记·管晏列传》、《刺客列传》之说。但在早期文献里,“曹沫”之“沫”多写作“刿”。如《左传·庄公十年》、《庄公二十三年》,《国语·鲁语上》,《谷梁传·庄公十三年》,《管子·大匡》、《孙子·九地》等皆作“刿”。《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虽作“翙”,但“翙”显然自“刿”出。《慎子》逸文除《初学记》和《天中记》作“翙”外,其余也都作“刿”。
楚简其字作“蔑”或从“蔑”,释作“沫”只有语音上的联系。释作“刿”则不但有音的联系,更有形、义方面的联系。“刿”字从刀,从戉;而“蔑”字《说文》云“从戍”,甲骨文、金文像以戈击人头,字形接近。《说文·刀部》:“刿,利伤也。”《方言》卷三:“凡草木刺人,自关而东,或谓之刿。”《广韵·祭韵》:“刿,伤也;割也。”而“蔑”本义为削、灭。《国语·周语中》:“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韦昭注:“蔑,犹灭也。”《周易·剥》:“剥床以足,蔑贞,凶。”王弼注:“蔑,犹削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荀作灭。”削、灭与伤、割,字义也接近。疑曹刿在“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时“手剑拔刀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新序·杂事第四》),以刺客形象闻名,故称其名为“刿”。而释作“沫”,形、义方面的这些联系就看不出了。
所以,无论从文献记载的时间之早,种类之多来看,还是从字形、字义方面的联系来看,释作“刿”都比释作“沫”要好。
传世文献曹刿除作“曹沫”外,还有作“曹沬”、“曹昧”的。如《史记·齐太公世家》:
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沬。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沬三败所亡地于鲁。
是“曹沬”四见。又《史记·鲁周公世家》: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沬会齐桓公于柯,曹沬劫齐桓公,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25]
是“曹沬”二见。《鹖冠子·世兵第十二》又有:
是以曹沬为鲁将,与齐三战而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刎颈而死,则不免为败军擒将。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司马贞《索隐》又作“曹昧”。
“昧”是“沬”之假借,但“沬”与“沫”谁为正字呢?前人有过讨论。
《史记·刺客列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司马贞《索隐》:“沫音亡葛反。《左传》、《谷梁》并作‘曹刿’,然则‘沫’宜音‘刿’,‘沫’、‘刿’声相近而字异耳。” 《史记·管晏列传》:“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张守节《正义》:“沫,莫葛反。”依此,“沫”为月部字,当为正字,而“沬”当为误字。
但司马贞《索隐》又说:“沫音昧,亦音末。”“音末”,即读为“沫”;“音昧”,即读为“沬”。就是说既可读“沬”,又可读“沫”。持这种意见的人其实并非少数。《汉书·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沬流赭。”颜师古注:“沬、沫两通。沬者,言被面如靧也,字从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内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从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然今书字多作沬面之沬也。”[26]
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则认为:“沫,荒内反。《索隐》音‘亡葛反’,从末,非。”[27]
“沫”、“沬”两字字形相近,一是两横作上长下短,一是两横作上短下长,故文献经常混用。[28]但说“沫”可两读,显然不能成立。
梁玉绳读“荒内反”,实质是以“沫”为“沬”。这一意见是错误的。因为“沬”和从“未”之字,古音皆属物部,它们和“刿”、“蔑”这些月部字是不能通假的。只有同为月部字的“沫”才能和“刿”、“蔑”互用。
因此,这些异文的演变线索只能是“刿”、“蔑”同音假借为“沫”,再由“沫”形讹为“沬”,又由“沬”假借为“昧”。張大可、李人鉴將《齊太公世家》和《魯周公世家》的“沬”皆校改為“沫”[29],顯然是正確的。
由此可知,竹书《曹沫之阵》如依简文本身,当作《曹蔑之阵》;如依传世文献为读,最好作《曹刿之阵》。至于简文的“蔑”和传世文献里的“刿”,谁是真正的本字,确实还不好说。
[1]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
[2]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41页。
[3]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42页。
[5] 电子版《四部丛刊》三编子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无。
[14] 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纪事本末类。
[15] 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六,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
[17] 参陈复《慎子的思想》(台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16页。
[18] 阮廷焯:《先秦诸子考索》,185~205页,台北:鼎文书局,1980年。
[19] P.M.Thompson:THE SHEN TEU FRAGMEN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见陈复《慎子的思想》17页。
[20]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41~242页。
[2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34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
[22]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69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23] 吴光:《黄老之学通论》,84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24]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243页。
[25] 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868、8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司马迁:《史记》,1487、15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26] 王先谦:《汉书补注》,4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7] 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三十一,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第一分册,469页,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28] 具体例证可参看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610~611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29] 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920、944页,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上,464、508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