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添加收藏 | 旧版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廖名春:帛书《易传》研究论著目录

2009年03月18日 18:38 廖名春 点击:[]

1.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74年第7期,第39—48页转第63页,1974年7月。

2. 晓函,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概述,文物,1974年第9期,第40—44页,1974年9月。

3. 张政烺、周世荣,座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1974年第9期,第48—49页,1974年9月。

4.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博物馆写作小组,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重要收获,考古,1975年第1期,第47—57页转第61页,1975年1月。

5.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

6.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7.   内山俊彦,阴阳•大极•圣人―系辞传その他について―,荒木教授退休纪念中国哲学史研究论集,苇书房,1981年12月。

8. 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月;台北:弘文馆,1985年11月。

9. 张政烺,帛书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第9—14页,1984年3月;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601—61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

10. 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第15—24页,1984年3月;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第613—628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9月。

11.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六十四卦”的重卦和卦序问题(上、下),东方杂志(台湾),复刊第18卷第8、9期,1985年2、3月;无求备斋学术新著,第173—225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2月;无求备斋易学论集,第269—31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

12. 黄沛荣,论马王堆帛书易经之卦序,中国书目季刊(台湾),第18卷第4期,第141—149页,1985年3月;屈万里院士纪念论文集,第141—152页,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5月。

13. 李学勤,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卦位,中国哲学,第14辑,第16—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李学勤集,第351—362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周易经传溯源,第204—213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239—251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14. 霍斐然,帛书周易“水火相射”释疑,文史,第29辑,第357—36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月。

15. 李正光,马王堆汉墓帛书竹简,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第293页,1988年2月。

16. 三浦国雄,易经(鉴赏の中国古典①),角川书店,1988年11月。

17. 韩仲民,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孔子研究,1988年第4期,第23—28页,1988年4月;周易研究,1990年第1期,第14—20页,1990年。

18. 李学勤,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第41—44页,1989年6月;周易经传溯源,第224—230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

19. 李学勤,帛书周易与荀子一系易学,中国文化,第1期,第30—36页,1989年12月;周易经传溯源,第98—109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

20. 李学勤,帛书系辞略论,齐鲁学刊,1989年第4期,第17—20页,1989年12月;周易经传溯源,第231—237页,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

21. 张立文,周易帛书浅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第84—116页,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12月;周易帛书今注今译,第1—42页,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9月;帛书周易注译(卷首),第1—37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白话帛书周易(卷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

22. 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汉城:艺文书院,1994年9月。

23. 伊东伦厚,学易一得,《中国哲学》(日本北海道大学)19期,1991年11月。

24. 傅举有、陈松长编,马王堆汉墓文物,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5月。

25. 傅举有、陈松长,马王堆汉墓文物综述,马王堆汉墓文物(别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5月。

26. 王葆玹,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175—18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易传与道家思想,第330—347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27. 廖名春,帛书系辞释文校补,长沙: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共4页,1992年8月。

28. 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从考古学、文献学看周易,长春:长春出版社,1992年8月。

29. 韩仲民,帛易说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

30. 黄沛荣,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校读,周易研究,1992年第4期,第1—9页,1992年。

31. 饶宗颐,帛书系辞传“大恒”说,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新第1期,第85—98页,1992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6—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马王堆汉墓研究论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第27—35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

32. 廖名春,帛书系辞释文补正,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新第2期,第1—8页,1993年。

33. 李学勤,帛书系辞上篇析论,江汉考古,1993年第1期,第80—83页,1993年1月。

34. 陈鼓应,马王堆出土帛书系辞为现存最早的道家传本,哲学研究,1993年第2期,第42—49页,1993年2月;易传与道家思想,第165—182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35. 廖名春,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评《马王堆汉墓文物》,哲学研究,1993年第3期,第77—78页,1993年3月。

36. 廖名春,帛书《周易系辞传》异文初考,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56—161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

37. 邓球柏,《白话易经》后记,长沙:岳麓书社,第549—563页,1993年7月。

38. 廖名春,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第58—65页,1993年7月。

39. 张岱年,初观帛书系辞,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0. 余敦康,帛书系辞“易有大恒”的文化意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20—2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1. 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27—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2. 朱伯崑,帛书本系辞文读后,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36—4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3. 楼宇烈,读帛书系辞杂记,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47—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4. 许抗生,略谈帛书老子与帛书易传系辞,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55—6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5. 陈鼓应,系辞传的道论及太极、太恒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64—7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大易集要,第35—39页,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3月;易传与道家思想,第232—243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46. 王葆玹,帛书系辞与战国秦汉道家易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73—8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7. 陈亚军,帛书系辞探源,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89—10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8. 黄沛荣,帛书系辞传校证,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04—1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49. 张立文,帛书系辞与通行本系辞的比较,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20—1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0. 廖名春,论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33—14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1. 王博,从帛书易传看今本系辞的形成过程,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44—1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2. 陈松长,帛书系辞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55—16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3. 李定生,帛书系辞传与文子,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65—16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4. 陈鼓应,帛书系辞和帛书黄帝四经,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68—1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第1—8页,1993;易传与道家思想,第214—231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55. 王葆玹,帛书周易所属的文化地域及其与西汉经学一些流派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81—18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6. 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90—19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7. 廖名春,帛书“易之义”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196—20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8. 廖名春,帛书“要”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202—20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59. 廖名春,帛书“缪和”、“昭力”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207—21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60. 陈鼓应,缪和、昭力中的老学与黄老思想之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216—2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易传与道家思想,第272—281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61. 邢文,帛书周易与卦气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317—32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62. 陈松长,帛书系辞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416—4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63. 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424—4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64. 王少闻,《马王堆汉墓文物》述评,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马王堆帛书专号),第436—43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65. 李学勤,帛书易传及系辞的年代,中国哲学,第16辑,第1—8页,长沙:岳麓书社,1993年9月;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262—268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66. 伊东伦厚,读易私記,《中国哲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第22期,1993年10月。

67. 陈鼓应,也谈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第58—60页,1993年9月;易传与道家思想,第298—304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68. 廖名春,帛书系辞释文再补,周易研究,1993年第4期,第9—11页转第32页,1993年。

69. 廖名春,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第40—47页,1994年1月。

70.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系辞传残本全文的剖析,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期,第3—19页,1994年1月;大易集要,第1—9页,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3月。

71. 廖名春,“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中国文化,第9期,第37—41页,1994年2月;马王堆汉墓研究论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第39—45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

72. 陈松长,“二三子问”初论,马王堆汉墓研究论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第46—52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

73. 帛书,“二三子问”图版,马王堆汉墓研究论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图版贰—伍,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

74. 李学勤,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文物,1994年第1期,第44—49页,1994年1月;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252—261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

75. 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及孔门易学,哲学与文化(台湾),第21卷第2期,第150—168页,1994年2月;国际研究,第二卷,第51—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

76.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要篇の研究,东洋文化研究所紀要(日本东京大学),第123册,第111—207页,1994年2月;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研究(牛建科译),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第27—34页,1995年。

77. 廖名春,帛书易传引易考,大易集要,第16—2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3月;汉学研究(台湾),第12卷第2期,第333—344页,1994年12月;帛书《易传》初探,第183—200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78. 廖名春,帛书释“要”,中国文化,第10期,第63—76页,1994年8月;帛书《要》试释,帛书《易传》初探,第123—154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79. 王葆玹,系辞帛书本与通行本的关系及其学派问题:兼答廖名春先生,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47—54页转第页62,1994年4月。

80. 李梅丽,马王堆汉墓研究论著简目(1972年—1992年),马王堆汉墓研究论文集—1992年马王堆汉墓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第335—369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

81. 王葆玹,西汉经学源流,台北:东大图书公司,第404页,1994年6月。

82. 羊春秋,评《白话易经》,光明日报,1994年1月7日。

83.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中孔子赞易和“说卦”,大陆杂志(台湾),第89卷第1期,第1——3页,1994年7月。

84. 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斠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85. 近藤浩之,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研究概说——帛书《周易》研究二十年の動向(上),中国哲学研究(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第八号,第1—70页,1994年7月;帛书《周易》的整理过程及其编目(曹学群译),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第127—141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6月。

86. 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与孔门易学,国学研究,第二卷,第51—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

87. 邓立光,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之易教及其象数,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第20——29页,1994年8月。

88. 廖名春,先天卦位探源,国际青年易学通讯,第4期,第2页,1994年9月。

89. 任俊华,“讳而避咎”小议,国际青年易学通讯,第4期, 第3页,1994年9月。

90. 陈鼓应,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再论帛书易传为道家之传本,易传与道家思想,第183—213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

91. 陈鼓应,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的撰作年代以及其中的黄老思想,易传与道家思想,第247—271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9月;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 第89—10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92. 李学勤,帛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义,中国史学,1994年第10期, 第81—88页,1994年10月。

93. 廖名春,帛书《周易》经传述论,名家谈易,第413—435页,北京:美芝灵国际易学研究院,1994年。

94. 吾妻重二,《易》の成立とその原理,《しにか》第11期,1994年11月。

95. 廖名春,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第40——47页,1994年12月。

96. 李学勤,从《要》篇看孔子与《易》,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269—275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简帛佚籍与学术史,第259—265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97. 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7—1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98. 廖名春,帛书《系辞》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13—1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99. 廖名春,帛书《易之义》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20—2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0. 廖名春,帛书《要》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26—2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1. 廖名春,帛书《缪和》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30—3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2. 廖名春,帛书《昭力》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38—3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3. 池田知久,帛书《要》释文,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40—4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4. 严灵峰,有关帛书易传的几个问题,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46—5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5. 朱伯崑,帛书易传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55—6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6. 李学勤,帛书《易传》与《易经》的作者,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62—6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7. 张立文,帛书《易传》的时代与人文精神,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67—8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8. 王德有,易儒道三家主旨辨——就系辞帛书本辨易儒道之异同,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107—11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09. 郑万耕,帛书《易传》散议,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120—13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10. 廖名春,帛书《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关系及学派性质问题续论,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第140—15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

111.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の思想,东洋文化研究所紀要(日本东京大学),第126册,第1—105页,1995年1月;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篇的成书年代(陈建初译),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第111—126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6月。

112. 邓球柏,白话帛书易经,长沙:岳麓书社,第346页,1995年1月。

113. 廖名春,帛书《易之义》与先天卦位说,易医文化与应用,第271——27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3月。

114. 邓立光,从帛书《易传》证知并重构孔子之哲学思想,广州:第一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研讨会论文,1995年1月。

115.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易类,第一册,第1—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6. 邢文,儒学与周易——马王堆帛书研究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40—44页,1995年3月。

117. 廖名春,帛书易传概论,易学心知,第1—14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5月。

118. 谢宝笙,从马王堆帛书《要》篇追寻《易经》的原著精神,易学心知,第15—2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5月。

119. 魏启鹏,帛书《系辞》骈枝,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293—30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0. 陈松长,帛书《系辞》校勘札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04—30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1. 朱伯崑,帛书本《易》说读后,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10—31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2. 王博,《要》篇略论,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20—32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3. 刘昭瑞,论《易》之名“易”——兼谈帛书《要》篇,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29—33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4. 邢文,《鹖冠子》与帛书《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36—34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5. 王葆玹,帛书《要》与《易之义》的撰作时代及其与《系辞》的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50—3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6.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谬和》《昭力》释文,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第367—3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127. 张善文,论帛书《周易》的文献价值,台北:第二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论文,1995年6月。

128. 谢宝笙,易经与孔子的蝉蜕龙变,北京:华夏出版社,共181页,1995年7月。

129. 连劭名,论太极与太恒,周易研究,1995年第3期,第10—24页,1995年8月。

130. 林忠军,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文史哲,第101—105页,1995年5期,1995年9月。

131. 廖名春,帛书《易传》象数说探微,汉学研究(台湾),第13卷第2期(总第26号),第37—46页,1995年12月;帛书《易传》初探,第201—215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132. 廖名春,关于帛书易传的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6期,第40—47页,1995年12月。

133. 廖名春,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第25—29页转第59页,1995年12月。

134. 黄琪莉,帛书《周易》研究现状概述(附录:帛书《周易》研究论著目录),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湾),第5卷第4期,第95—117页,1995年12月。

135. 邢文,帛书周易与古代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共188页,1995年12月。

136. 伊东伦厚,读易私记又续,《中国哲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第24期,1995年12月。

137. 陈松长,帛书周易研究综述,中国文化月刊(台湾),第193期,第20——36页,1995年。

138. 林义正,论《周易》与孔子晚年思想的关系,哲学评论(台湾),第19期,第79—126页,1996年1月。

139. 伊东伦厚,读易私记续,中村璋八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1996年1月。

140. 廖名春,《论语》“五十以学易”章新证,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春之卷(总11期),第25—28页,1996年2月。

141. 廖名春,帛书《易传》象数易学考释,象数易学研究(一),第24—3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2月。

142. 李仕溦,也谈“先天卦位”与“帛书卦位”,象数易学研究(一),第35—50页,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2月。

143. 池田知久,《易传》の道器论——帛书《易传》系辞篇と通行本《周易》系辞上传,老庄思想,日本: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96年3月。

144. 廖名春,关于帛书《易传》整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鹅湖(台湾),1996年第3期(总249期),第16—21页,1996年3月。

145. 廖名春,从先秦秦汉文献论《周易》本经的作者问题,孔孟学报(台湾),第71期,第65—75页,1996年3月。

146. 王葆玹,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兼论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54—64页,1996年3月。

147. 廖名春,从帛书《易传》论先天卦位的起源,金景芳九五诞辰纪念文集,第391—405页,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148. 吕绍纲,《系辞传》属儒不属道论,国际易学研究,第二辑,第257—276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4月。

149. 王博,从帛书《缪和篇》到《淮南子·缪称训》——关于穆生易学的一种推测,国际易学研究,第二辑,第277—287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4月。

150. 王葆玹,再论《系辞》太极与大衍之数诸问题——兼答廖名春先生,国际易学研究,第二辑,第288—30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4月。

151. 陈松长,再论帛书《易传》整理过程之问题,鹅湖(台湾),1996年第7期(总253期),第33—34页,1996年7月。

152.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增订本),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

153. 邢文,帛书《周易》的成书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3期,第50—54页,1996年9月。

154. 廖名春,《说卦》新证,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台湾),第六卷第3期,第137—149页,1996年9月。

155. 梁敢雄,大衍之数与天地之数考辨——兼论大衍筮法的建构、著作时代及其学派归属,鄂东易学通讯,总第4期,第12—14页转第16页,1996年秋。

156. 张立文,帛书《易传》的人文精神,国际儒学研究,第二辑,第189—20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157. 廖名春,《尚书》始称新证,文献,1996年第4期(总第70期),第152—156页,1996年10月。

158. 近藤浩之,马王堆汉墓关系论著目录,中国出土资料研究(日本),创刊号,第200—251页,1997年3月。

159. 廖名春,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第33—41页,1997年5月。

160. 林亨锡,汉前周易易传佚篇之研究——以帛书《缪和》、《昭力》为中心,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64页,1997年5月;西安:第二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研讨会论文,1997年10月。

161. 东京大学马王堆帛书研究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二三子问篇译注(二),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1997年6月。

162. 郭沂,孔子学易考论,北京: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论文,1997年7月;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267—278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163. 邓立光,从帛书易传证知孔子说易引用古熟语,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第1—5页,1997年8月。

164. 郭沂,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国际易学研究,第三辑,第129—15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8月;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279—33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

165. 贝克定,分段与结构分析帛书易传,西安:第二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研讨会论文,共18页,1997年10月。

166. 近藤浩之,《帛书易传》二三子篇的龙,西安:第二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研讨会论文,共3页,1997年10月;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第386—39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5月。

167.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西北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共121页,1997年10月。

168. 辛贤,《帛书周易》の卦序构成における「象」と「数」,《中国文化—研究と教育》第55号,1997年。

169. 廖名春,《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易学集成》(三),第3013—305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0. 王博,帛书《系辞》的年代与道论,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第174—191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月。

171. 尹振环,由帛书《易之义》看《易》《老》之关系,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第120—129页,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1月。

172. 邢文,论帛书《周易》的篇名与结构,考古,1998年第2期,第64—66页,1998年2月。

173. 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齐鲁学刊,1998年1期,第34—42页,1998年2月。

174. 赵士孝、刘怀惠,从帛《易》“子曰”看孔子晚年的哲学思想,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第50—59页转第79页,1998年3月。

175. 杨庆中,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易学研究,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第205—23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5月。

176. 林亨锡,帛书易传《缪和》篇的思想,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第373—385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5月。

177. 贝克定,帛书易传之分段与结构分析,国际易学研究,第四辑,第391—40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5月。

178. 东京大学马王堆帛书研究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二三子问篇译注(三),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1998年6月。

179. 近藤浩之,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研究概说(中),《中国哲学研究》(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第11号,第1—115页,1998年。

180. 近藤浩之,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研究概说(下),《中国哲学研究》(东京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会)第12号,第1—95页,1998年。

181. 廖名春,帛书《易传》初探,共326页,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182. 辛贤,帛书易传と象数•义理,《筑波中国文化论丛》18, 1999年1月。

183. 渡边大,帛书《二三子问》の构成について,《筑波中国文化论丛》18, 1999年1月,第109—127页。

184. 廖名春,《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第38—49页,1999年2月。

185. 廖名春,《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新解,古汉语研究,1999年第2期,第29—33页,1999年6 月;《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第3—25页,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8月。

186. 李伯聪,论“同途殊归”,文史哲,1999年第4期,第19—25页,1999年7 月。

187. 廖名春,帛书《二三子》《要》校释五则,国际易学研究,第5辑,第34—49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

188. 陈来,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第6—13页,1999年11月。

189. 赵建伟,出土简帛周易疏证,共317页,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月。

190. 杨庆中,帛书《周易》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易学史,第361—3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191. 金春峰,帛书《系辞》反映的时代与文化,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第1—10页,2000年8月。

192. 邓立光,从帛书《易传》析述孔子晚年的学术思想,周易研究,2000年第3期,第11—20页,2000年8月。

193. 裘锡圭,帛书《要》篇释文校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第279—3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

194. 陈松长,帛书《易传》整理的几个问题,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第279—31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

195. 邢文,“损益”与“君道”,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第316—33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

196. 邢文,君道:“天、地、民、神、时”的视角——从帛书《周易》五行说看《要》篇君道之论,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第335—34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

197. 夏含夷,帛书《系辞传》的编纂,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辑,第371—38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8月。

198. 李伯聪,从“要”这个概念看儒道分野及儒道互渗——兼论易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第27—34页转第57页,2000年11月。

199. 丁四新,从出土竹书综论《周易》诸问题,周易研究,2000年 4期,第8—20页转第26页,2000年12月。

200. 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北方论丛,2001年第1期,第119—123页,2001年2月。

201. 崔永东,帛书《易传》与帛书《德行》中的预防犯罪思想,政法学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138—146页,2001年4 月。

202. 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覆议,周易研究,2001年1期,第32—48页,2001年2月。

203. 何泽恒,孔子与《易传》相关问题覆议(续),周易研究,2001年2期,第35—49页,2001年4月。

204. 胡治洪,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第20—29页,2001年5月。

205. 廖伯娥,马王堆帛书《易之义》校释与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五号,2001年6月。

206. 丁四新,帛书《缪和》《昭力》“子曰”辨,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第100—107页,2001年8月。

207.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共379页,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8月。

208. 刘大钧,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第47—53页,2001年11月。

209. 连劭名,马王堆帛书《系辞》研究,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第9—20页,2001年11月。

210. 井海明,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2001年11月;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49页转第54页,2002年8月;大易集说,第17—22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6月。

211. 张丽华,帛书《易之义》的解易思想,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论文集,2001年11月;大易集说,第23—29页,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6月。

212. 丁四新,帛书《缪和》略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第135—140页,2002年2月。

213. 陈启智,论《易传》的学派属性——与陈鼓应先生商榷,周易研究,2002年1期,第8—18页,2002年2月。

214.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共655页,长沙:湖南出版社,2002年6月。

215. 池田知久,周易与原始儒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73—81页,2002年6月。

216. 渡边大,帛书《缪和》第二十四章にみえる说话と易の引用について─《呂氏春秋》《淮南子》《说苑》との比较を中心に─,《中国文化》60号,2002年6月。第2—12頁。

217. 连劭名,再论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马”,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第35—37页,2002年6月。

218. 丁四新,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周易研究,2002年第3期,第44—57页,2002年6月。

219. 邓立光,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第40—44页,2002年8月。

220. 廖名春,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第3—9页,2002年10月。

221. 廖名春,《帛书〈衷〉校释(一)》,《周秦汉唐研究》创刊号,第114—126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222. 廖名春,《帛书〈衷〉校释(二)》,《国际易学研究》第7辑,第265—282页,北京:九洲出版社,2002年。

223. 刘大钧,周易古义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42—150页,2002年10月。

224. 程石泉,孔子与易经——马王堆帛书《易》之经传中新发现,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第85——94页,2002年10月。

225. 辛贤,汉易术数论研究――马王堆から《太玄》まで−,汲古书院,2002年。

226. 杨亚利,孔子作《易传》述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期,第78—81页,2002年12月。

227. 赵建功,先秦儒家易学略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6期,第29—34页,2002年12月。

228. 葛志毅,帛书《周易》“水火相射”小议,管子学刊,2003年第1期,第63—65页。

229. 林义正,孔子晚年心志蠡测——并为《莫春篇》作一解,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第8—18页,2003年2月。

230. 梁韦弦,释帛书易传《要》篇之“六府”“五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第34—37页转第15页,2003年5月;易学考论,第25—34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31. 池田知久,《老子》の道器论より《周易》の道器论へ——中国古代における形而上学の发展,日本周易学会国际学术会议“东アジアにおける易学の展开——その受容と影响”论文,主办:北海道大学,2003年7月26日—27日。

232. 李承律,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の谦遜思想とその思想史的意义,日本周易学会国际学术会议“东アジアにおける易学の展开——その受容と影响”论文,主办:北海道大学,2003年7月26日—27日。

233. 王葆玹,帛书《易传》與汉初易学,日本周易学会国际学术会议“东アジアにおける易学の展开——その受容と影响”论文,主办:北海道大学,2003年7月26日—27日。

234. 刘大钧,今本、帛本、汉唐本《系辞》异同考——并论帛本《系辞》胜于今本《系辞》,孔子研究,2003年第5期,第111—116页,2003年10月。

235. 梁韦弦,坤卦卦名说,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第21—25页,2003年12月。

236. 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237. 东京大学马王堆帛书研究会,《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二三子问篇译注(四),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8号,2004年3月。

238. 朱冠华,读帛书《要》篇的管见,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第358—375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39. 陈作飞,关于《周易》两条材料的再利用诠释,滁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第4—7页,2004年6月。

240. 郭沂,帛书《要》篇考释,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第36—56页,2004年8月。

241. 李锐,论帛书《二三子问》中的“精白”,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第57—60页,2004年8月。

242. 梁韦弦,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的解释及相关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4期,第49—51页,2004年7月。

243. 郑万耕,损益两卦何以深受古人青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82—86页,2004年11月。

244. 金春峰,帛书《二三子问》、《要》与孔子,《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第页124—136,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11月。

245. 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义辨析(二),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第3—13页,2004年12月。

246. 王杰,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周易研究,2005年1期,第58—67页,2005年2月。

247. 梁韦弦、王俊超,帛书易传五篇之间的联系及其成书年代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0—22页,2004年12月;易学考论,第62—69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48. 梁韦弦,帛书易传《要》篇透漏出的卦气知识及其成书年代,齐鲁学刊,2005年第3期,第34—38页,2005年5月;易学考论,第页48—5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249. 梁韦弦,易学考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共348页,2005年5月。

250. 梁韦弦,关于帛书《易之义》解说坤卦卦爻辞之文义的辨正,周易研究,2005年第3期,第39—43页,2005年6月。

251. 刘大钧,帛《易》源流蠡测,文史哲,2005年第4期,第14—18页,2005年7月;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第1—7页,2005年8月。

252. 朱冠华,《帛书》与今本《周易》之乾、坤二卦四题,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第8—24页,2005年8月。

253. 丁四新,论帛书《易传》的阴阳说与乾坤观(摘要),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第25页,2005年8月。

254. 杨济襄,《周易》经传方位观念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兼论〈说卦〉、帛书〈易之义〉及汉代式盘的方位观,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第57—71页,2005年8月。

255. 刘大钧,今、帛、竹书《周易》综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共274页,2005年8 月。

256. 梁韦弦,由马王堆帛书易传看古书形成的复杂性,易学考论,第69—77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6期,第5—8页,2005年11月。

257. 宋立林,帛书《缪和》《昭力》中“子”为孔子考,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第17—21页,2005年12月。

258. 李学勤,周易溯源,共431页,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1月。

259. 刘新华,《易传》的思想体系、时代特征及学派风格,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4月。

260. 宋立林,孔子易教思想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7月。

261. 黄海啸,《周易研究》之出土易学文献研究综述,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第49—53页,2006年8月。

262. 刘震,今帛本《乾》卦卦义考,中国哲学史,2006年4期,第15—20页,2006年12月。

263. 张克宾,帛书《易传》诠释理路论要,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3月。

264. 丁四新,《易传》类帛书零札九则,《周易》经传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1—18页,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6年11月30—12月2日;周易研究,2007年第2期,第12—18页,2007年4月。

265. 刘彬,帛书易传《要》篇“五正”考释,《周易》经传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7第19—20页,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6年11月30—12月2日;周易研究,2007年第2期,第12—18页,2007年4月。

266. 刘大钧,读帛书《缪和》篇,《周易》经传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第1—4页,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6年11月30—12月2日;周易研究,2007年第4期,第3—6页,2007年8月。

267. 林忠军,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周易》经传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第5—10页,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6年11月30—12月2日;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86—91页,2007年5月。

268. 曹峰,由《缪和》《昭力》的特殊性谈其失传的历史原因(提要),《周易》经传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第21页,主办: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6年11月30—12月2日。

269. 马士远,帛书《要》与《墨子》称说《尚书》意旨新探——兼与郭沂、廖名春诸学者商榷,学术月刊,第137—141页,第39卷1月号,2007年1月。

270. 蓝甲云、陈戍国,由帛书《易》看乾坤二卦两条爻辞的义训,《古汉语研究》,第88页,2007年第1期。

271. 王国雨,孔子筮占观发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第53—55页,2007年2月。

272. 刘震,帛书《昭力》易学观初探,周易研究,2007年第2期,第19—23页,2007年4月。

273. 丁四新,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儒藏》精华编281册,第177—32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2次印刷。

274. 刘震,论《恒》卦——以帛书《易传》为例,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第16—20页,2007年5月。

275. 王莹,帛书《易之义》键川、阴阳、刚柔、文武思想合论,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第17—21页,2007年6月。

276. 邓球柏,帛书《周易》研习二十三年——我与拙著《帛书周易校释》,船山学刊,2007年 3期,第69—70页,2007年8月。

277. 刘震,帛书《易传》卦爻辞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7月。

278. 王莹,帛书《要》以德论《易》的思想倾向,葛志毅主编: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第338—351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279. 朱冠华,从今、帛、竹书《周易·大畜卦》看虞翻、王弼注,李雄溪等主编:耕耨集——汉语与经典论集,第49—76页,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11月。

280. 王化平,帛书《易传》研究综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20—24页,2007年4期,2007年11月。

281. 邓球柏,帛书《周易》及其数字化,长沙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第1—4页,2007年11月。

282. 王化平,帛书《易传》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11月。

283. 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32—40页,2008年3月。

284. 刘彬,论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第17—20页。

285. 刘彬,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第23—32页,2008年4月20日。

286. 刘大钧,读马王堆帛书《衷》篇,《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第3—9页,2008年6月20日。

287. 西山尚志,从帛书《周易》“小”“少”的区分释“亨小利”,《周易研究》,2008年第3期,第10—12页,2008年6月20日

288. 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4月

289. 刘大钧,续读马王堆帛书《衷》篇,《周易研究》,2008年第4期,第3—15页,2008年8月20日。

290. 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周易研究》2008年第4期,第16—24页,2008年8月20日。

上一条: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目录 下一条: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后记

关闭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简帛研究网站      您是本站的第 1133789 位访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电话:0531-88364672  E-mail:jianbo@sdu.edu.cn